我市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成效初显
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本报讯 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骆菲茵 记者近日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自今年7月我市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下称“行动”)以来,我市围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和可提升用地的“短板”和“堵点”问题,坚持先易后难、分类施策、攻坚突破,整治提升成效初显。截至10月底,全市已整治提升存量产业用地3270亩,提前并超额完成2021年任务目标(3140亩)。
据悉,自“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坚持加强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双向发力”,不断完善园区惠企政策、精简供地流程、推进“三通一平”等,以强有力的政策、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产业项目来河源落地,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存量用地1724亩,先后引进并实施了尚雷仕、碧优选、卓翼科技、今麦郎、盛丰电子、力升树灯、恒安实业等42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124亿元,预计年产值约148亿元。
同时,针对河源闲置土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堵点”“难点”问题,我市充分用活、用透国家和省工业用地盘活政策,找准突破口,通过加大征拆力度、督促提醒动工、限期开发建设、征缴闲置费、收回土地或合作开发等方式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累计盘活供而未用存量土地972亩,成功督促了东方硅源、筑铝新材料、恒昌源电子、捷宝科技、天丽高电器、德洋科技等28个供而未用项目动工建设。
此外,“行动”还针对我市低效和可提升产业用地,出台了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差额、允许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按幢层登记等11条“真金白银”政策,通过实施政策“松绑”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其自行进行升级改造。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工作督导、力促责任落实,按质保量完成三年整治提升工作目标,逐步构建集约高效的产业用地政策体系,探索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具弹性的产业用地运营路径,为河源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食品饮料及水产业集群、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