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
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显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和《河源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知识产权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的有利抓手。一方面,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对投诉举报、上级交办、网络曝光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予以重点打击,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全方位保护。另一方面,市市场监管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共建河源市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机制合作备忘录》,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版权局共同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推动构建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衔接平台,推动市知识产权协会成立河源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拓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渠道,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我市知识产权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初显。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金融价值不断体现,地方特色产品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需求调查、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实现知识产权金融价值。今年1-9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11854.9万元,同比增长44.57%,实现了商标专用权质押零的突破。
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培育申报实地调研,建立申报项目储备库,挖掘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运用促进项目,支持特色优势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商标。目前我市“河源米粉”“东源康禾茶”等已启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的前期筹备工作。推广应用龙川县、市高新区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建设运行的先进经验,今年又成立了东源县、连平县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为辖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辅导、规范使用、维权援助、品牌培育等专业服务,做大做强河源品牌。
持续完善市知识产权专家库建设,设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推动建立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张网”,为创新主体提供维权援助相关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市专利授权量3436件,同比增长14.7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1件,同比增长95.1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2472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843件。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682件,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40件。
同时,继去年实现“中国专利奖”零的突破后,今年又有企业获此殊荣。
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办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47宗,有效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