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
深化水利改革 实现惠民利民
■本报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宋丽平
在各县区山洪易发区域安装柱型智能水位报警器,利用“平安小水库”平台实时监测管控全市各水库,建立水利视频会议系统及时对水利事务进行会商决策……
近年来,我市水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以我市地情实际为根据,充分利用省水利厅智慧水利平台建设,从村庄到城市,从水库到河道,统筹治理、锐意创新,推动我市水利管理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预警设施用途多样化
群众避灾意识再提升
根据我市气象部门预测,2021年我市平均降雨量大致为1600毫米至1900毫米,其中主要汛期集中在夏秋两季,汛期内我市可能出现大暴雨以上的极端强降水。如何在主要汛期内做好防洪减灾工作,成为了我市水务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
对此,市水务局针对全市范围内山洪易发区域的河流,分别购置了柱型智能水位报警器227套。据介绍,柱型智能水位报警器在强降雨引发山洪时,能够自动感应水位上涨的3种程度,第一时间向所在村(社区)进行3级水位声、光报警、语音广播提示警戒,提醒村民何时准备转移及立即转移。其次,预警信息还能同步向村、镇、县、市四级防汛值班室进行同步语音播报,实现一对多同步联动报警,值班人员可凭借报警器上的摄像头查看现场实时照片,对汛情作出判断并采取及时措施。
此外,为更好向群众普及防洪避灾知识,市水务部门一方面利用报警器上的语音播报功能,向附近村庄进行山洪防御的知识宣传,实现一柱多能;一方面在水库下游易成灾乡镇沿河安装显示屏,向当地群众进行洪水风险提示。
“报警器彻底改变以往依靠人力巡查实效性差的窘境,极大地提高了监测预警的精准度,最重要的是为群众转移争取了有效时间。”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水务局已按轻重缓急原则,先后在连平、和平、东源、紫金等山洪易发区域安装204套,接下来会加快进度,力争将剩余的23套水位报警器在一个月内完成安装。
新技术引领新发展
水利管理有大智慧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渗透与发展,智慧水利平台应运而生。智慧水利是一种更为精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水利管理模式,对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水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据了解,为了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和处置水库异常情况,提高水务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市水务局基于省水利厅智慧水利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平安小水库”智能化管理水库模块,实现了水库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及时了解水库超汛限运行情况;建立了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日常巡查系统,及时督促所有水库的责任人及时履职,并对责任人巡查上报的隐患进行跟踪处理。智能“平安小水库”平台还能智能识别水库水位、大坝杂草、水质、漂浮物和网箱养殖等情况,并能根据问题情况及时发出警示,水库运行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除“平安小水库”外,我市在政务网的基础上,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县区水务部门进行线上视频会议。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系统管理中心设在市水务局会商指挥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2个点的多点视频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市还建立了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为核心,集雨水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于一体的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并建有监测站点504个,其中自动雨量站208个,自动水位站279个。自建成以来,该平台有效发挥了山洪灾害防治效益,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该平台发布预警短信3380多条,有效转移人数870多人,避免伤亡人数160多人,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