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蓝口镇老埔场村:
“四个红色”推动乡村振兴
■老埔场村村容村貌
■文/图:本报记者 肖斌
在东源县蓝口镇老埔场村,村道两旁的墙体上,随处可见红色主题壁画,浓浓的红色文化信息扑面而来。老埔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波说,这里正在打造集红色旅游、农业休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乡村。
近年来,老埔场村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引擎”组织振兴工程、“红色产业”长效脱贫工程、“红色誓言”文化创建工程、“红色基建”民生生态振兴工程等“四个红色”推动乡村振兴,加快老埔场村经济发展,使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得到提升。2019年以来,老埔场村党总支连续被上级党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据介绍,该村在市党史办、东源县委组织部指导下,成立村级党史专班,确立“边纵张丁部队沙村革命战斗故事”研究课题,建设以“张丁同志纪念碑广场”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组织党员现场重温入党誓词,追忆红色革命岁月,从历史自信、家国自信中提炼脱贫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据纪念碑广场史料记载,张丁是老埔场村人,生于1917年,卒于1960年。1935年,张丁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民族解放运动。1936年发动带领全村热血青年加入革命,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张丁1943年入党,1947年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四团,先后担任该团“江防”大队飞马中队副指导员,飞鹏中队、短枪中队中队长等职务,先后参与打响九连山、大人岭、大坪等战斗,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9年5月,张丁参加了我军与国民党保安十三团曾天节部队在沙村(即现在的老埔场村咸水塘)的谈判,谈判期间担任警卫和情报任务,促成策反了保安十三团。他还参加了大湖战斗等五战五捷战役,为推动广东全境解放作出贡献。
“我们村曾经是蓝口镇的4个省定贫困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上级党史、组织部门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张丁同志的革命事迹,以红色文化来推动乡村振兴。”据深圳市工商联驻老埔场村工作队队员古晓雯介绍,张丁是东江流域比较出名的一位革命先烈,在老埔场的影响非常大,他的革命精神一直影响着老埔场的党员群众,激励老埔场村巩固脱贫攻坚,促进老埔场乡村振兴。
红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19年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建立以村集体为流转主体的土地配给机制,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使用,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金、技术、管理、销售“四进”原则,引进专业团队,成立“贫困户+农户+村集体+企业”绑定发展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模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千禧小番茄规模化种植,面积达200多亩。目前有80多名村民在千禧小番茄种植基地工作,其中20多名村民曾经是贫困户。
在家门口的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每天在这里绑枝、剪叶、施肥、摘果,忙得不亦乐乎。张仙堂是老埔场村曾经的贫困户,他在老埔场村驻村扶贫干部的鼓励下,积极参加千禧小番茄基地的种植工作。张仙堂在工作时精神饱满,对人也非常热情,与基地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固定工资2700元,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幸福。”
“千禧小番茄基地是老埔场村的红色产业,每年能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千禧小番茄规模化种植基地技术员李政说,老埔场村地处东江边,这一片土地土壤肥沃、酸碱适中,气候温差适宜,引进小番茄规模种植,能够引领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小番茄为倒卵圆形,果脐部有小突尖,果皮光泽好、特别鲜亮,多以红色为主,部分为橙黄色,果肉红色,硬度好、耐贮运,口感甜脆、品质优良。
“接下来,我们村将通过‘四个红色’,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一年四季旅游产业项目,持续给村民带来收入。”张建波说,老埔场村将红色基因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串联小番茄休闲采摘季,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振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