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我市质量强市工作取得新成效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2021-02-24 09:47:14 来源:河源日报

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质量立市、质量兴市、质量强市”战略,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我市新增3C认证证书260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28张,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2个,新获批筹建省级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增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个,新增“紫金春甜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新增“圳品”品牌10个,新增工程项目获得各类省级奖项16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30%。

质量是立市之本、兴市之道、强市之策。202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面对疫情压力,攻坚克难,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质量强市工作取得新成效,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市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提供质量支撑。

构建质量共治格局

激发质量创新活力

围绕质量强市工作,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高规格召开河源市质量大会,印发《河源市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质量技术标准引领作用,提高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市质量强市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农业标准化+圳品+产业扶贫”模式,助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2020年我市10个产品获得“圳品”品牌称号,新增“紫金春甜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大力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研发创新。2020年度,我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30%。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三大质量稳步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积极贯彻质量强市战略,精心培育,鼓励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夯实企业质量发展基础,将产品质量好、管理水平高、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标准建设、创新监管等四项工作入手,引导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形成良好机制,指导企业积极争创省、市政府质量奖和其他品牌荣誉,不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2020年,我市加强对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全年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积极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提升消费品有效供给整体水平。开展钢铁、水泥、机制砂、矿产资源深加工等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设立疫情物资快速受理窗口,指导企业正确申报,实现24小时绿色通关,做到紧急疫情物资通关“零等待”,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急需医疗物资的生产和进出口,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深入打击假冒伪劣。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立案查办各类知识产权假冒侵权案件36宗;部署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执法行动,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357宗;深入推进“昆仑2020”专项行动,共破刑事案件73宗,刑拘131人,逮捕80人,摧毁一批犯罪窝点。

工程质量监督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2020年,全市共167项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均为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工程“两书一牌”全部落实100%。3个项目获2020年度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加强住房建设工程监管,全面落实工程项目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加强对项目负责人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规范各方质量行为。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合工程质量监督,对钢筋、水泥、砂石等大批量应用的工程原材料产品进行全面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项目。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的管理办法(试行)》开展水利工程监管。2020年度对全市在建15宗水利工程开展质量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在建工程质量主体责任,提升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转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测评体系,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新成效。我市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高职资助政策宣传,扎实做好高职专业学院自主招生工作,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招生任务,完成比例居全省前列。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部署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行动,规范旅游合同及旅游宣传,打击无证照、超范围经营和“不合理低价游”以及“黑车”“黑导”等违法现象,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旅游投诉,有效保障游客合法权益,旅游市场秩序总体规范有序,有力促进了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思路,推动医养融合发展。辖区一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率达100%。全市设有医养结合机构3家,医疗总床位数142张,养老总床位数322张。(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陈文华)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