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红色资源赋能党员教育的“河源实践”

2025-04-14 16:07:16 来源:河源日报

■胡清兰 李尚旗

202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对外颁布《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文件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河源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所拥有的红色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以其系统性和多样性而闻名。河源拥有阮啸仙故居、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老隆福建会馆)、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埔前三角岭大会战革命烈士陵园、龙川县龙母战斗指挥部旧址、东江红军独立师指挥部旧址以及血田遗址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并且涌现了“东江三杰”、黄氏“一门三杰”等诸多英勇人物事迹。近年来,河源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创造性地构建红色教育与党员培训紧密结合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贯彻了中央的政策,而且有效地传承了红色基因。

一、红色资源的“活性化”:从历史遗址到教育媒介

从阮啸仙故居至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群,从“四·二六”武装暴动遗址至遍布乡村的红色标语,这些地点不仅铭记着革命的历史记忆,更已成为党员教育的生动“现场教学课堂”。河源市采取了立法保护、活化利用和多元融合等措施,使得红色资源从历史记忆中走出,与现实社会相融合,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首先,河源市在2022年颁布了《河源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成为广东省首个明确将革命遗址保护与党员教育、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地方性法规,这标志着红色遗址的保护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传承”的跨越性提升。其次,河源市精心开发了“红色 + 文旅 + 教育”沉浸式的路线,如老隆福建会馆借助VR技术重现闽粤赣边纵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场景,让党员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这样的创新举措让红色历史教育焕发出鲜活的光彩,且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河源市还创排了《血田英魂》等一系列红色剧目,把那些革命故事巧妙地转化成了艺术语言,从而铸就了一座直击心灵深处的精神丰碑。《血田英魂》已被纳入河源市党员教育的“实境课堂”当中,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创新举措,成功地将原本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动态赋能的力量,如同清泉一般,源源不断地为党员教育培训注入新鲜活力。河源市的这些做法,一方面为红色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开拓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给党员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从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二、中央政策“落下去”:精准对接党员教育新要求

按照中央《规划》里提出的四大核心任务来看,河源市在实践过程当中已经呈现出了相当高的契合程度。首先,河源市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如把“理想信念教育”具体落实成阮啸仙清廉作风体验课以及苏区精神专题研讨等一系列课程,使得原本显得比较抽象的理论变成能够让人触摸得到,也能够让人真切感知到的实践。其次,河源市针对不同的群体专门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分级分类培训课程,如给农村党员量身定制了“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相互结合的实践课程。与此同时,也为教师群体悉心设计了“教育家精神”方面的研学模块,以此实现了高度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精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除此之外,河源市在教育载体这个层面推行了既创新又具有立体化特点的改革举措,成功搭建起集“线上资源聚合”与“线下沉浸体验”于一体的双平台体系。同时,还创新性地开发了“AR档案活化”等互动载体,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界限,进而达成了教育的无缝融合效果。这种“中央提出要求、地方积极创新”的良性互动模式,为《规划》的实施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范例。河源市的这些具体做法,一方面体现出了对中央政策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实践当中不断进行创新,也为全国党员教育工作贡献出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三、深化路径“向未来”:构建红色教育新生态

河源市急需清晰明确以下三大深化方向。其一,要全力构建全域教育矩阵,加快市级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建设速度,将零散资源有效整合,形成“1个中心馆引领,N个特色教学点联动”的新格局;要着力于遗址的数字化变革,创造性地推出“5G+VR”党史课堂,让红色教育绽放出科技的光彩,使其更富有吸引力。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以此来提升教育的互动性与沉浸感。为达成这一目标,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进一步充实教育体验,让学习者可以和历史人物以及事件展开交互,强化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教育的深度。其二,要强化制度保障体系,设立红色教育专项基金,构建“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着重增设“红色资源赋能基层治理”等实践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党员们能够学到怎样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动力。课程内容应结合河源市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方案,保证教育内容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其三,要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参考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红色研学+民宿经济”模式,打造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红色经济带”;持续拓展红色剧目的巡演范围,运用艺术语言这一独特的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这些举措,可为党员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同时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将红色教育与地方经济有机结合,河源市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河源市的系列探索说明,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河源市通过在制度方面积极推动创新举措,同时致力于让各类载体活跃起来,并促使全域实现有效联动。在对红色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点就在于要让其“活”起来,而其核心要义则在于要确保各项举措“实”起来,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的落脚点在于“人”。唯有确保历史的光辉真实映照于现实生活,让教育活动深刻触及人心,方能锻造出一支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党员队伍。河源市的这些探索,不仅为全国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更为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新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