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平治理的精神遗泽
■杨廷强
在粤北九连山脉的深处,坐落着一座名为“和平”的县城。这个看似普通的粤北小邑,却承载着明代大儒王阳明最深邃的治世理想。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春天,当王阳明在第二次到和平九连山追剿余匪的军帐中写下《添设和平县治疏》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这个以“和平”命名的县城,会成为五百年后依然闪耀着心学光芒的精神地标。
一、戡乱与治世:南赣巡抚的治政实践
正德年间的南赣山区,是明朝版图上最为动荡的疆域。福建汀漳,江西南安横水、左溪、桶冈,广东三浰诸峒的民变此起彼伏,官府文书谓之“三巢积寇”。王阳明在《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中痛陈:“南赣之民,性尤强悍,习于斗争。”与寻常武将不同,王阳明在军事清剿中始终贯穿着心学智慧。他在福建汀漳,江西南安横水、桶冈和广东三浰平乱期间,推行《十家牌法》《南赣乡约》等,实行“十家牌法”,通过户籍连坐制度重构基层秩序,以保甲联防瓦解盗寇根基;通过举“乡约”、兴“社学”等措施,规范乡村管理,规范乡民道德,维系秩序,化民成俗。实行建学校、易风俗、强教化等安民政策,告谕百姓要勤农业、守门户,爱身命、保室家,孝父母、养子孙,形成崇尚儒学景象。这种将军事行动与社会治理同步推进的策略,展现出独特的治政艺术。 在平定三浰之乱后,王阳明没有陶醉于武功,而是立即着手推动县治建设。他在《立崇义县治疏》中提出“建县所以安民”的治理逻辑,这一理念在和平县的建设中达到顶峰。他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说道,“若不趁此机会,建立县治,以控制三省贼冲之路,切恐流贼复聚,祸根又萌”“于和平地方设建县治,以控制瑶洞;兴起学校,以移易风俗”“庶几变盗贼之区为冠裳之地”。
二、心学照进现实:和平县治的创设深意
和平县的选址暗合心学精义。王阳明将县治定于“山水环抱、形胜天成”的羊子埔(今阳明镇),这个背靠翠屏山、前临浰江之流和平河之环绕所在,暗喻着“心即理”的哲学意境。他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强调:“地势宽平,山环水绕,可以建治”“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 “和平”之名的确立,是王阳明治政理念的凝练表达。他在公移文中写道,“民知向化,渐归善良”,将县名的教化功能提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
县治建设处处可见心学印记。和平县衙的布局暗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前衙处理实务,后衙专设讲学堂。学宫选址遵循“心外无物”的哲学,建于城北山麓,取“仰观俯察”之意。这种空间布局成为心学思想的物化载体。
三、五百年传承:阳明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天的和平县城,依然保留着完整的阳明文化基因。“阳明先生”大铜像屹立于阳明博物馆广场,再现了五百年前王阳明在和平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阳明公园的“阳明修心园”镌刻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警句;和平博物馆的“十家牌法”“乡约制度”展陈重现着当年的治理智慧。这些文化遗存不是简单的历史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精神根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阳明思想焕发新生机。和平县推行的“良知乡村”“阳明讲堂”建设,将“致良知”理念融入基层治理。阳明镇设立的“致知学堂”,每周五举办“百姓论道”“启新程、心学伴我行,利益百千个家庭”活动;大坝镇水背村筹划“阳明研学馆”的展陈,将再现王阳明在水背的活动轨迹。广大村民用客家山歌传唱着“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阳明文化节庆活动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和平举办的“阳明心学与和平地域文化构建”国际论坛、“心存良知 身系家国”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与企业文化研讨会、“阳明文化周”活动等,专家学者们在王阳明当年设立社学的旧址里探讨“万物一体”的当代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智慧滋养现代文明。
站在和平县城阳明大桥上俯瞰浰江支流和平河,五百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化作粼粼波光。这座用思想命名的县城,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和平不在刀剑之下,而在人心之中。王阳明当年种下的心学种子,历经岁月沧桑,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其荫庇不仅覆盖着和平县的青山绿水,更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着永恒的精神滋养。当游客在阳明故居触摸那些泛黄的书卷,他们触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对善治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和平县王阳明研究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