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百千万工程”

2025-01-09 16:02:58 来源:

■张汉梅 陈吉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里程碑会议,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会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2022年起广东在全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提出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村。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广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县域产业改革、乡镇发展改革、乡村治理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百千万工程”。

进一步全面深化县域产业改革

“百千万工程”是全省一盘棋,落子看县域。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纽带。做大做强县域产业经济,充分发挥县域产业的支撑性作用,为“百千万工程”“造血”。进一步深化县域产业改革,以产业兴引领县域强。首先,围绕“强县”目标,大力推进一系列扩权改革,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与此同时,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长期性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技术创新,革新产业技术,引入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依靠科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其次,深化要素改革,激发产业活力。深入开展县域生产要素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县域土地资源,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升。发展就业容量大和质量好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县域产业链条,经常性开展就业人员技术培训,充分调动各要素参与分配,推动土地增效、企业增产、居民增收。再次,深化城镇建设改革,更好发挥县城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城镇建设改革,应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城承载力,服务更多的人口。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使县城吸引人。通过发展县域产业,引导镇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承接返乡农民就业和生活,完善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县城留住人。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提升县域发展空间,城乡居民从城镇建设改革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通过县城发展成就人。

进一步全面深化乡镇发展改革

乡镇是链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枢纽,乡镇发展对于壮大县域整体发展能力,带动乡村振兴具有关键性作用。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应进一步深化乡镇发展改革,从综合服务改革、人居环境改革和强镇改革等角度最大程度发挥乡镇的重要作用。在深化综合服务改革方面,乡镇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探索县镇村联办模式,整合行政职权,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探寻乡镇编制周转模式,提高乡镇编制使用效率,摸索乡镇联合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地理位置相近、定位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发展的乡镇联合抱团发展,完善推动强镇带弱镇、强村带弱村发展机制。人居环境方面,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统一管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在提升整体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针对旧民居、旧街巷、旧遗址,探索提质改造路径,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打造地方特色人文景观。针对现有乡镇规划改革,要遵循成片建设、干净整洁的原则,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拓宽发展空间。强镇改革方面,结合乡镇自身实际,深刻挖掘乡镇资源,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科学把握各乡镇的发展定位、方向、路径、重点,探索乡镇特色化品牌化道路,形成“镇镇有特色,镇镇有精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延长品牌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壮大特色产业,以特色促品牌,以品牌促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乡村治理改革

广东是农业大省,乡村人口3200多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的挑战在乡村。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改革,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乡村治理改革要以数字乡村治理为重点,以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建立乡村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大数据能精准了解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二是通过数字技术有利于提升村民参与度和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拓宽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搭建数字平台,村民能随时随地了解村里的重要事项,能及时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能对涉及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基层民主等事项加强监督,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满足农民发展需要,推动乡村治理、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注重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创新供给方式,不断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百千万工程”。

进一步全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应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做到“三大统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促进经济、人民、生态和谐共生。在规划建设中应坚持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关系,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区域融合发展,要正确处理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关系,通过产城融合,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通过绿色发展,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统筹县、镇、村三级联动,发挥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乡镇的节点功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围绕县域产业、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开展联合提质工程,打造高效有序的县域环境,吸引人才到县域安家乐业。乡镇作为节点可以有效连接县域和乡村,发挥乡镇在县域和乡村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资源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更好地承接县域产业转移、技术转移,把乡村剩余劳动力、富足农产品输送到县域,促进县域和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发展宜居宜业乡村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要求,通过推动乡村治理,科学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夯实乡村产业基础,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之路;统筹党政和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政为引领,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参与模式,拓宽参与渠道,激发更多力量主动担当作为,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三大统筹”,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分别为广东开放大学、“双百行动”驻东源县工作队)

    上一篇: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