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025-01-02 17:20:55 来源:

■伍雪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从那时起,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针对当时形势下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三中全会”也由此成为重大改革的代名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其中,聚焦缩小城乡差别,提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河源现代化建设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河源推进“百千万工程”新动能。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迎来新机遇。

相比十余年前,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要素交换还不平等,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融合。市、县、镇、村之间的产业应该有梯度分布,共同构成现代产业体系,除了功能的融合、产业的融合,还要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规划,是全面的融合。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急难愁盼”中找准突破口,奔着现实问题去、盯着突出问题改,持续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是基础。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在哪里常住就在哪里落户,享受常住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此次改革更加凸显人的城镇化,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可以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农民转移进城最容易转移的地方不是广州、深圳,而是当地县城和中心镇。要结合河源各县区和中心镇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提高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才入乡。为投身乡村的各类人才提供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让他们在乡村也可以拥有便捷、现代化的生活工作条件,缓解乡村的“人才之渴”。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又要考虑到乡村实际情况兼顾扶持小农户,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因为采用先进技术、购买先进设备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生产规模越大平摊成本越低越划算,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农村还有大量小农户,河源又是丘陵地区,地块零散,有些地方难以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所以要兼顾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可以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比如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具有一定能力和提供有效稳定服务的主体,为从事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提供以生产托管和保姆式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小农户较为薄弱的环节。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保障。要尊重市场规律,赋予乡村资源与城市资源同等权益,尤其是要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并确保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建立更加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城市与乡村才能持续互动,共生共荣。例如,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同时,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保护耕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上一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