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何翠茹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和城市发展的基础。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4月17日至18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河源调研时为河源未来产业发展定向导航,强调要全力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和推动,是河源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契机。
一、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其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发展导向。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区位、资源、经济等情况各不相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情况也不同。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包括以下含义:
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各产业素质之间、相对地位、联系方式协调,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并具备向高级化发展的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有知名品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二是产业布局特色化。立足河源资源禀赋、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根据全市各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在全市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特色产业布局。三是产业空间集聚化。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完整产业链形成,培育带动力强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四是产业发展可持续。要在提高产业对河源本地山水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升级现有产业,增强产业集群根植河源发展的能力。
二、河源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坚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围绕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构建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硬联通”更加畅通。河源地理位置优越,是粤东北交通枢纽,处于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内,构建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重要支撑,县乡公路为联络支线,南通珠三角、北联赣西南、东承粤东北,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体系。随着赣深高铁贯通,河源交通更加便利,与大湾区的时空阻隔大大压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河源更加顺畅,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大平台”集聚动能。农业上,依托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上,8个产业园区对工业支撑作用凸显,成为河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22年河源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0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79.4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5.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40%。园区集聚各种要素,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为产业发展创造了空间。
三是“大产业”基础夯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产业兴市,立足河源基础优势产业,积极培育“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稳健,总产值已超500亿元,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1/3,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机械与模具产业初步形成模胚、模具配件、冲压模具、铸造模具、模具后加工等产业链条,2022年总产值已超100亿元。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先进材料产业产值也朝50亿元迈进,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三、构建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构建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紧抓住河源自身的特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健全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质特色产业,筑牢优势产业根基。
一是强引领树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以清晰、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做实产业项目、强化支撑保障、提高产业链层级,推动河源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变。以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对发展潜力大、能充分挖掘河源资源的新技术行业、健康、文化等高质量服务业加大扶持力度,补足产业结构短板。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更多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融资约束,助推产业向高级化迈进。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河源自身生态、土地等资源优势,以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和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和平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农业,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形成聚集化、规模化,打响河源优质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河源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紧抓大湾区休闲康养需求,立足河源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和休闲小镇,努力打造高品质生态游、乡村游、民俗游线路,推动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强韧产业链条,做强优势产业。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聚焦“1+3”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供应链、融通价值链,筑牢河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支撑。紧抓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重大机遇,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将承接产业切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的中高端环节,建立与发达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发展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同一技术水平上构建起跨区域产业链联系。加大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重点辅导有比较优势和较好创新基础的企业,对相关配套产业加大建设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联动创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