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龙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吹响广东奋进新征程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嘹亮号角。1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第一时间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吹响全市高质量发展行动号角。铆足干劲谋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我市各县区工作的重心和主题。
一、牢牢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着力点
县域作为我国承上启下的重要行政单元,是落实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政策措施的基础单位,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94%的GDP。可见,县域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脉。
县域活则省域活。去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调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共有57个县或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12.5%。要协调区域发展、推动广东经济全力提速,发展县域经济迫在眉睫。
县域强则市域强。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指出,要紧紧抓住县域发展这个“发力点”,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县域、部门的出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添彩。市委第一时间出台县域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各县区党委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变为“实景画”。
二、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这个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就是将围绕某一生产要素的企业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和生产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带来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协作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就需要从县域实际出发,找准适合自身县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将有限的县域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培植为县域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进而以此特色产业集群为载体,带动相应附加产业链发展,逐步推动整个县域高质量发展。
过去十年,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百强县”“十强县”,这些县域之所以富起来、强起来,是因为它们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了一批极具本地特色的产业和品牌。比如,“中国第一强县”昆山,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国鞋都”晋江,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42枚中国驰名商标,年产16亿双运动休闲鞋,鞋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占全球产量的20%;“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其生产的商品种类高达210万种,与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义乌制造”在世界贸易中名声响亮。除此之外,还有“珍珠与袜子大户”浙江省诸暨县、“中国茶都”福建省安溪县、“中国羊绒之都”河北省清河县,等等。
三、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河源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河源要借鉴“百强县”“十强县”发展经验,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客家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整合县域资源禀赋,培强做大主导产业,打造经济增长引擎,全力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河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我市已建成近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以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龙川油茶、紫金茶叶、连平鹰嘴蜜桃为主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河源米粉、连平鹰嘴蜜桃、和平猕猴桃、紫金春甜桔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源仙湖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紫金县被称为“中国蝉茶之乡”……各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市各县域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优势还没完全凸显,产业集群聚集效应较低,还存在发展规模散、小、乱,产业链条不够长等短板。要打造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还需要加强对全市范围内县域特色产业的全局统筹和整体规划,依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县域发展重点,加强主导产业培育,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业产业园2.0版。通过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构建“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品牌化运作”模式,发挥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质增效,让绿色生态产业成为百姓致富产业,实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绿富”双赢。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绿色工业。将河源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变成“流体黄金”,我市加快培育百亿级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农夫山泉落户河源,并逐步成为年产值超20亿元、年纳税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计划总投资40亿元的华润怡宝项目顺利签约等。接下来,需要把食品饮料及水经济这一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引凤筑巢,吸引更多食品饮料企业进驻投资。
三是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在生态旅游方面,依托特色生态,紫金县打造了“客茶谷”茶旅融合发展综合体,龙川县建立绿油农业油茶特色田园综合体,东源县、龙川县、和平县等县域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河源‘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入选国家文旅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连平县乡村振兴南部片区示范带入选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教育培训方面,中共河源市委党校整合全市教学点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东源县半江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东源阮啸仙故居、紫金县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和平县和东行政委员会旧址等4个现场教学点获批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河源还要继续深入挖掘“绿色”生态、“古色”历史、“红色”革命教育等资源的丰富内涵,做大做强“六色河源”旅游品牌,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康养、研学培训等生态服务产品,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