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创新促进河源高质量发展
■王星辉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五个面对”广东之问,是我们在谋划、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解答好的问题。其中,第二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东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答案就在于要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上立起来强起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研讨主题之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汇聚智慧力量。我们只有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在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观念,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源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真正解决好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发展主体、创新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等问题。
一、大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一方面,全面梳理河源可以挖掘利用的科技资源,对技术领先、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当前,我们要极力争取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孵化、产业化。另一方面,系统分析河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发展现状,对技术约束明显的领域和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当前,我们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水经济产业链、先进材料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链等部署相关的创新链,围绕确定的方向来搭建各类平台、引进项目和人才、投入创新资金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我市有限的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努力实现主要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都在企业。一要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军团”,强化企业分类扶持与梯度培育,重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二要引导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联盟,将市场需求作为创新导向,聚焦行业的痛点、难点和重点,加强产业链共性技术攻关,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三要鼓励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研发人员,自主立项开展技术研发,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科技型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决策上来,具体做法包括吸纳更多企业界科技专家进入我市科技专家库,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等。
三、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对比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我市创新发展平台建设水平还不够高,还需要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提速赋能。首先要高质量打造产业、教研、研发平台。全力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省级高新区、省级产业转移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强做优做大;借鉴常州经验建设河源科教城,将现有的高职院校建设成“创新、创业”型院校,继续引进重点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来河源办分校;继续大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与河源共建工程研究院,吸引研发机构来河源办分支机构。其次要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水平。通过本土精心培育或引进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科技服务知名品牌,帮助我市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再次要加快发展或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实践证明,像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很好为我市创新发展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
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发挥好创新战略布局者、创新体系构建者、创新政策制定者、创新环境营造者的作用,积极主动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一要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保持对科技前沿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抓住创新关键阶段、关键环节、关键领域,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研究布局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二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着力破解“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的薄弱环节,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要不断健全创新政策体系。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目标,修订完善统领创新驱动发展全局、引领我市参与“双区”协同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并围绕纲领性文件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1+N”创新政策体系。四要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有力促使法律、政策、市场、人才、成本、空间、交通、物流等都有利于科技创新,彼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五、借力实现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科技“融湾”“融深”行动,吸引、利用好港澳、珠三角的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一要与大湾区建立高端紧缺人才柔性流动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以智力引进、短租特聘等方式柔性引进专家学者,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候鸟”式办公。二要与大湾区联合举办科技成果交易会、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让转化中心,努力打造“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地。三要与大湾区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数据网,包括科技专家库建设以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网建设。四要与大湾区深入开展一系列科技金融合作,通过资本招商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新投资基金,健全财政扶持、创投优先、银行支撑、担保支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尽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