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河源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杨建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们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党代会通过的报告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主线贯彻始终,是一份引领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河源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奋力推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党代会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承上启下提出“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这使身处北部生态发展区的河源发展信心更加充足,发展动能更加澎湃,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一、党中央和省委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
区域经济不断趋向一体化,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缩小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发展差距,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2018年10月到广东视察时,又专门要求广东省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总书记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的殷殷嘱托,既让广东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也使我们找到了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信心和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路径,先后实施了以山区扶贫开发、产业梯度转移、“双转移”、“三大抓手”和产业共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6月,为深入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改变按地理方位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传统思维,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让每个功能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由此“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成为我省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2020年8月,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对广东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进一步部署。直至这次省党代会总结提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强劲,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核’‘带’‘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接下来我们要按照省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让突出短板尽快转化为潜力板,加快形成广东省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区域发展能级的提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总体规模扩大,这是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放眼全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广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以空间格局的优化支撑区域发展的协调。2019年2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的培育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此背景下,广东公布了《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规划建设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河源有幸纳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南片区成为都市圈副中心。新型都市圈是对“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全新演绎,既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加发展动能,更为欠发达山区带来全新机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升发展能级和一体化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河源在深圳都市圈五市中,既是一个重要角色,又处于边缘地位。河源为都市圈提供量大质优的空气、水、森林等生态资源,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优势,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国土空间和生态保障上。河源的发展基础又较为薄弱,表现在产业发展平台不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化水平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突出,成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典型地区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能级不断迭代提升,甚至都市圈与都市圈进一步聚能聚势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河源甚至整个北部生态发展区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可能。接下来的关键是我市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化挑战为机遇,锚定目标方向,发挥空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承接都市圈核心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推动价值链位置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脚踏实地,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大政方针,省党代会承前启后提出“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河源如何“积厚”?如何“成势”?如何在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接下来的关键是在加速融入深圳都市圈中找准角色、加快发展。
一是不断厚植生态环境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作为深圳都市圈发展最不充分、最有潜力的城市,我们要始终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政治使命、本原优势、民生福祉,依托良好生态这个核心竞争力来“融湾”“融深”,不断增强和凸现都市圈北部生态区核心功能。二是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推进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广东的金字招牌”。以前大力宣传推介的“投资环境”,主要体现在区位、资源、政策优势上,现在不仅要招商,还要稳商、强商,良好营商环境更多体现在整个经济环境和服务、信用、法律、宜居等优势方面。所以我们就要对标广深,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新的发展活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三是不断融入广深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创新是第一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做强关键链条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深圳有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家,产值占所有产业的三分之一,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也发展得举世瞩目,已进入普遍创新驱动阶段。作为都市圈产业小、创新弱、生态链条不完整的河源,要打造千亿百亿产业集群,就要不断引链、补链、稳链、延链、强链,推动整体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从而从都市圈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走向相对平衡和充分。四是不断持续助力推动短板变成潜力板。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持续用力”“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这些明确支持性表述让农业大市而非强市的河源振奋人心。接下来我市就要以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为牵引,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跨县域统筹,促进城乡产业有机关联发展,实现城乡、区域间的共同富裕。(作者单位:河源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