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壮大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思考
■肖小爱
河源,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五市之一,对绿色发展有着紧迫的要求。而数字经济能够极大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河源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打造河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扩大内需是打造“双循环”格局的战略基点。既要抓好疫情防控,又要恢复生产稳定经济,还要扩大消费,能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就是数字经济。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从区域发展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未来数字经济的规模一定会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著。河源位于大湾区外围区域第一层,有着接受大湾区辐射的最好区位优势,融入大湾区数字经济体系、助跑本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正当其时。
二、河源壮大发展数字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仍需进一步提升集群化水平。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河源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数字产业化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在百亿元左右,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三成以上。201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8.08亿元,占全市的38.6%;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行业实现总产值434.28亿元,占全市比重31.6%。在粤北五市中,河源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营业收入还是从业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占优势。但与深圳、东莞、惠州等电子信息产业强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2018年营业收入仅相当于深圳的2.3%,东莞的4.6%,惠州的15.5%。
(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河源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少,产业规模小,没有效益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仅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孵化器入孵了少数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2018年,河源仅取得了24亿元的营业收入,相对其他粤北地市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排在第四位,与深、莞、惠等城市差距非常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落后,同时反映出生产性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说明在电子信息零配件领域未能形成门类齐全、服务专业的本地供给配套体系,与深、莞、惠等地区相比尤其缺乏电子配件市场,这反过来又制约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壮大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信息基础建设仍较薄弱,5G及大数据建设滞后。相比起珠三角地区,我市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网络环境和用户基础仍待加强,尤其是5G、大数据等的布局建设。2018年以来河源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项目作为招商新方向,先后引进了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华南云数据中心等项目,目前阿里巴巴云计算数据中心已开始服务,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也在加快建设,从总体来讲,数据中心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创新研发、人才储备等数字经济支撑条件不足。河源目前拥有中兴通讯、卓翼科技、西可通信、美晨通讯、中光电、华冠科技等龙头企业以及国家通讯终端质检中心,但多数企业停留在传统制造业模式中,在信息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造成创新成果较少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也是河源整体数字创新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同时,从产业发展现状看,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的主导产业,也是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对于电子信息等相关新技术新领域的人才需求迫切。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发展环境,研发人才难引进、留不住,人才缺口大,再加上本土人才储备不足,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也有待完善,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建设仍需强化。
三、河源壮大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思考
(一)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水平。电子信息产业河源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而且很多企业也是来自深圳、东莞、惠州等地,与他们有着较强的产业联系,接下来要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加强产业协作,促进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培育发展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要进一步明确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方向。立足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与现状,以大湾区核心城市,尤其是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产业转移和配套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转移与产业链延伸承接,推动硬件设备智能化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终端、超高清显示、5G通信与网络、关键电子零部件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总体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可成立由部门业务骨干、行业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工作专班,组织开展产业链发展情况调研分析,绘制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制定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二)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河源属于全国限制开发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资源开发、项目落地等因环保要求存在诸多硬性限制。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园区这个有效载体,发挥好集聚效应。要引导各县区、各园区结合产业基础、交通区位及发展条件,主动融入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链分工,加强产业共建合作。增强河源国家高新区数字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完善以电子信息、通讯终端、智能制造、大数据为主导的数字产业体系,江东新区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源城区可以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扎实优势,加快发展产业数字化,从而构建起以河源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江东新区、源城区为主要阵地,带动其余五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格局。
(三)完善数字经济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河源现有数据中心集聚区建设,深度对接大湾区大数据信息服务需求,积极向省里争取将河源补充列入全省数据中心总体空间布局。加快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省级实验室,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整合现有省级、市级创新平台,以大湾区数字经济技术需求为导向,重点依托深圳都市圈数字经济骨干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数字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校地人才供需和人才信息收集发布及对接工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自主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四)积极发展融合型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顺应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辐射,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依托河源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服务,推进河源市旅游数据资源共享,发展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结合河源优质农业资源,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培育发展多层次涉农电商平台,加快各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建设一批示范作用显著的智慧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完善农村信息化能力建设,重点开展农民网络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利用网络手段能力。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特色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农家乐”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