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高质量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思考
■周金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融合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产业间横向拓展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升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高水平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河源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生态资源优越、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等条件,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更好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市共获批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的创建,促使了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茶叶、特色水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了产业向集约化、精深化、品牌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受资金量需求大、实施时间压缩、创建要求严格、投入回报周期长等因素的制约,相较于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会更复杂一些,产业园建设仍存在产业园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建设项目谋划不够深入、部分实施主体选择不够合理、申报的可行性调研不够深入、责任主体落实不够到位、补助资金使用不够规范等问题。为此,产业园必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三产融合为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园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一是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茶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等已经成为我市农业最大的支柱和产业。要围绕产业园定位要求,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撬动效应,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园建设,以园区建设促使主导产业上规模;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围绕产业园主导产业,建立种苗供应、加工转化、技术服务、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产业园建设,做优产业特色、做强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如东源县板栗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内集聚了399家农业企业,比产业园建设前增长90%,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主导产业产品销售额52600万元。二是完善优惠政策支撑体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省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用地、财税、金融、环保、品牌等方面,需要各部门在财政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保险服务等方面给予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园建设。根据各个产业园实际需求,政策扶持要因地制宜,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投资既能优先用于产业园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又能用于产业链的培育,切实推进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调整土地出让使用范围,特别是在用地和财政资金统筹配套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和资金统筹配套这些难题,为产业园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园建设获得预期目标和效益。三是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利益联动机制,保障农民在产业园发展中长期享有持续稳定的收益,形成多方合作共赢,是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的联动作用,特别是要引进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通过农民土地入股、产品收购、入园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吸纳农民就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四是健全产业园建设机制。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产业园规划、协调、组织、检查及验收成果等工作。但一些产业园的建设仍然存在因用地、环评、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因此,要压实产业园建设主体责任,强化产业园建设的日常管理和监管,通过统筹协调、现场办公、督促检查,解决产业园的用地、水、电、道路及企业融资等困难,高位推进现代产业园发展,为推进产业园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形成政府政策引领,主导产业清晰,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机制,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提档升级,把产业园打造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示范基地。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