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域理念打造河源旅游发展新高地
■何怡君
为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及市委八届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目标任务,聚力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的重点工作,本文聚焦“全域发展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行动,探索如何用全域理念,打造河源旅游发展新高地。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旨在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全域旅游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景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以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全域旅游一般有以下几种开发模式:
(一)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城市全域辐射型。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质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
(三)全域景区发展型。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
(四)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
(五)产业深度融合型。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三产融合,以及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河源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市以来,河源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域旅游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一)景区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从总体来看,我市旅游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旅游公路建设档次不够高,景区与景点、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乡之间交通联系不紧;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旅游标识、公厕、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功能不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接待能力不强。
(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管理人才紧缺,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景区景点的导游讲解水平、宾馆和农家乐的个性化服务等不能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精品旅游线路尚未形成。当前,旅游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自驾游”兴起,“散客游”比重越来越高。但我市还没有将已建成的景区串联起来,尚未打造出市、县景点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偏低、创收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游客在我市停留的时间短、消费少,“一晚两天”“两晚三天”旅游线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乡村旅游缺少特色。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美丽乡村”和一些小城镇建设上,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乡土人情结合不紧密,缺少乡土味道,吸引力不强。
三、河源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
(一)加快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借赣深高铁通车的契机,加快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村道路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河源旅游度假。二是建立健全景区公路、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旅游停车、旅游客运、公共中心、导游服务、营销推广、智慧旅游、产业平台等十大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对旅游涉及的主要公共设施和服务作出规范。三是推进市、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县区、乡镇、旅游区三级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公共交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共环境服务“四位一体”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体系。
(二)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是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积极探索“旅游+”模式,拓展旅游的内涵和要素,大力实施“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康体、旅游+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创新创业、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等专项行动计划。二是深化三产融合,把旅游延伸到文化、饮食、戏剧、购物、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产业链条,推动旅游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延长旅游的价值链。三是全时空发展旅游经济,开发少儿经济、老人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及养生经济,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大力提升河源全域旅游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旅游自驾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和消费维权中心建设。二是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构建旅游管理大数据中心,实现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建立集视频监控、客流分析、指挥调度、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管理指挥服务平台,实现智慧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满足游客对乡村景区精细服务的需求。三是加快发展星级酒店、养生酒店、度假酒店及民俗客栈等住宿业态,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文明、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促进优质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
(四)推动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一是把传统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客家文化、万绿湖山水、红色遗址、名人故居、古村落及特色小镇等特色资源优势,着重打造龙川佗城古镇、恐龙文化、林寨古村落等“古色”文化景区,紫金苏区等“红色”文化景区,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等非物质文化景区。二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大力推进“客家古邑、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创,统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在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和文化提升等方面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助推乡村客栈、农家乐、自然采摘等项目建设,引导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五)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河源全域旅游形象品位。一是充分运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短平快”的宣传和推介,形成多形式、广覆盖、立体化的宣传效应。二是借助旅游文化周等节庆活动,邀请知名文化团体到我市采风创作摄影、书画、文学作品,精心制作一批宣传片、宣传画册、旅游歌曲,提升河源旅游的形象品位。三是实施大旅游宣传战略,加强与深莞惠“3+2”、客家千里文化旅游长廊及珠三角、周边省市的合作,继续举办河源既有的“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忠信花灯节”“广东·连平鹰嘴蜜桃节”“漳溪畲乡捕鱼节”等活动,筹办诸如世界恐龙研讨会、赵佗文化研讨会和有关漂流、客家山歌、龙舟、醒狮、舞龙等方面的比赛活动,把这些活动打造成融文化、旅游、节庆、民俗于一体,展示河源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