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吹进河源思政课堂
■聂浩然 王映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该决议内涵丰富、立意深远,视野宏大、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结合大学生的认知与思想发展规律,使学生领会全会精神,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吹进河源市思政课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结合河源当地党史文化,感悟全会总结的重大成就
回顾历史,增强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顾了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了使全会总结的重大成就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每一名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笔者把河源作为感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重大成就的突破口,结合河源本土党史资料,系统梳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2021年河源地方党组织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河源红色历史脉络,全景呈现了河源革命事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并将这些向学生进行了一一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河源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充满了革命英雄的故事,“东江三杰”就是其代表。“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是为了中共革命事业牺牲的英雄。“东江三杰”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是河源作为“红色河源”历史定位的基石。在革命中,“东江三杰”所具有的革命精神是对河源地方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值得我们永远薪火相传。笔者在思政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候,结合了“东江三杰”的故事,将河源人民身边的英雄事迹融入思政课堂,并在课后进行了实地考察,使身处河源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触摸历史发展脉络,接受思政教育和精神洗礼,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在理论学习中和社会实践中引起共鸣,从河源党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激发了学生对河源热爱之情,并转化为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把握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是我们党的鲜明特点和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10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且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开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力图实现学生深刻把握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笔者通过借助新媒体的应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辩论赛、历史剧表演、朗读等方式,以及带动学生外出实践等方式开展,以期让学生把握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中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80余次提及“人民”一词。笔者在讲解这个重要经验时,具体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在实践课堂中,首先带着学生深入河源市企业和用工单位,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在促进就业,稳定房价等改善民生领域所作出的努力;紧接着,通过理论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课前让学生在“超星学习通”APP上发表看法,在课中按照翻转课堂模式,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此经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紧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生活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进一步使其把握了此经验的宝贵之处,使学生进一步锚定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挑起中国梦的重担,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三、紧扣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坚持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强调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会自正衣冠,使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温润心灵的育人作用。同时,要自觉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贯穿其中,这既是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更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只有让思政课堂和《决议》的奋斗目标得到了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思政课的目标任务精准发力,学生才能坚持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笔者在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思中都在反思如何紧扣思政课的目标任务,以期达到坚持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其中,在讲授《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中,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使教学目标和国家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这节课中从航天事业中挖掘爱国元素,运用“航天精神”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提升了课堂的感染力,使学生的使命担当感得到了提升,推动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通过学习《决议》,让学生深刻感悟全会总结的重大成就、把握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坚持全会彰显的奋斗目标,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明明白白地弄懂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思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让全会精神入心入脑,使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肩负起“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