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深度“融湾”“融深” 推进协同发展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

2021-12-15 09:31:46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评论员

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作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河源正式迈入深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与大湾区城市群越来越同城化。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推进协同发展,河源风劲帆满正当时。

“大力实施‘融湾’‘融深’行动,激发全方位开放合作新动力。”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依托深圳对口帮扶有利契机,积极借力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形成与大湾区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号角铮铮,催人奋进。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的第一圈层的河源,与深圳、香港、东莞、惠州等大湾区城市同饮东江水,“融湾”“融深”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态势。我们要以赣深高铁开通为契机,紧紧抓住“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借势激发强大的发展动能,持续提升河源经济实力。

深度“融湾”“融深”,必须推动“硬联通”向更高水平融合。交通互联互通是“融湾”“融深”的先导。我们要加快打造河源至广州、深圳“2+2+1”高快速通道,推进河源“米”字形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对外通道网络;打造中心城区、各县区、中心镇、产业园区等重要板块之间市域1小时交通圈,构建快速畅通的市域交通网络;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让河源与大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出行更加方便、商贸更加频繁。

深度“融湾”“融深”,必须推动“软联通”向更深层次拓展。体制机制是“融湾”“融深”的关键。我们要畅通体制机制对接渠道,对标“双区”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进一步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打造效率河源,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

深度“融湾”“融深”,必须推动“企联通”向更大范围延伸。企业是“融湾”“融深”的主体。我们要深化与“双区”产业协同发展、深度对接融入“双区”经贸网、分类推进企业上市,打造“双区”现代产业重要战略腹地,拓展河源“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进一步提升融入大湾区城市产业合作的水平,实现河源产业结构和产业实力双提升。

深度“融湾”“融深”,必须推动“智联通”向更高质量迈进。协同创新是“融湾”“融深”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构建与“双区”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把河源打造成为“双区”科技成果转化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促进更多科研新成果在河源转移转化。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是河源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是河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点燃“高铁效应”,锚定更高标准、拿出更大勇气、出台更实举措,坚定不移实施“融湾”“融深”行动,把蓝图变为实景,把机遇变成现实,用融入“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加速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