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曾丽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创造了历史伟业、世界奇迹的百年大党,一定拥有其丰厚的精神滋养,激励着全体党员为之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向百年大党强党精神之源、力量之源。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越是在这样的重要节点,越是需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筑牢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源泉和精神支柱。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回望过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面向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当代中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和制度优势中感悟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武装头脑,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会和养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二、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强化实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政党的出发点就是它的初心,政党的立足点在于实现它的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中国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革命年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为的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着手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样也是为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面向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以“赶考”的清醒,牢记我们党一路走来的艰难困苦与宝贵经验,牢记为什么出发、从哪里出发,用行动践行初心,用实干担当使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真正把初心使命融入到灵魂里、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摒弃“小我”,追求“大我”, 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成效检验初心使命。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用务实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来抓工作、干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续奋斗,坚定不移推动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攻坚克难制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
回首百年风雨路,昔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今天有“我是党员我得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执着坚守;过去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天干劲,如今有“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铮铮誓言。正是靠着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品格,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才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今后也必然要靠斗争赢得未来。当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反差,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矛盾、新挑战前所未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改革发展中许多领域的风险挑战,绕不开,也躲不掉。面对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提炼出制胜法宝,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昂“踏破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斗志,深刻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攻坚克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奋力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开局起步。
四、始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践行为民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不负人民,就是不辜负人民重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从本质上说,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无论是战争年代“半条被子”的故事,还是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举全国之力实施生命大救援行动,无不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民”伟大情怀的生动演绎,也侧面印证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理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始终如一。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向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稳对党忠诚立场根基,厚植为人民矢志奋斗根脉。一是要坚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和价值追求。要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主动投身基层一线,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二是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社科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目光聚焦于人民实践,善于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开展研究、发表言论,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要心系“国之大者”,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中攻关,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话语体系,培育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学术担当,努力做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
(作者系市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