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饭圈文化”治理需要多管齐下

2021-09-05 09:35:00 来源:

最近,若干网络上曾经风生水起的明星,经由网络曝光和发酵,最终导致或“锒铛入狱”、或人设崩塌、或被迫宣布退出娱乐圈。在这些击穿法律底线、民族情感底线、社会公德底线的“偶像事件”背后,无不都有一个令人生疑和警觉的幽灵在暗中徘徊,这就是“饭圈文化”。

从最近一个时期“饭圈”现象频发来看,“饭圈”已经从原始的“粉群”“粉圈”“粉丝”现象自我“进化”为“饭圈”和“饭圈文化”。由“粉”而“饭”是一个生动而准确的描述:它已经成为一个市场或经济学的现象。根据逐渐浮出水面的各种利益链条及其关联,“饭圈”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具有线上和线下结合(包括粉丝分布与活动的线上线下和偶像活跃的台上台下、网剧与院线电影、各种舞台等相结合),属于文艺类、文艺市场的通常有资本暗中运作和介入的,将以往属于球迷、戏迷、歌迷、乐迷、影迷、网迷进行了非理性集成和群体性网络聚集的,以一个明星偶像为核心,形成高度圈层化、有“机构”(资本)维护其“顶流”,甚至要求签到、发帖、打赏、“打黑”“排异”,以其人多势众绑架舆论、道德、市场以确保资本增值的造星、追星、养星、吃星的文化市场现象级网络景观。“饭圈文化”实现了两个颠覆:既颠覆了“饭圈”群体的“三观”,也颠覆了我们对文艺生态的基本认知。从朋友圈到粉丝群再到“饭圈”,它的演进逻辑是:从双向认同、双方友谊到单向的崇拜、非理性迷恋,再到互动式吸粉、商业性运作,乃至终极形式成为互相利用的看似情到深处实则无理智、无秩序的网络行为。

“饭圈”扭曲和改变了文艺生态,改变了文艺的演、观、创、鉴关系,改变了生产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则,支配这一切的是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大逻辑:明星得意、资本谋利、流量吸金、算法操控。这是市场运作和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的网络版。这种现象与曾经被马克思引用过的对资本追逐利润敢犯任何罪行的批判似曾相识。借用巴赫金的话来说,这是对崇高事物的亵渎、对物质享受没有底线的渴求和沉醉、对形而上学世界的弃绝、对世界的颠倒和混淆是非。作为一种对比,我想到中国传统的戏谚: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这也是一种朴素的“饭食”观,它讲求的是演员要以戏立身、尊重观众、戏比天大。无好戏、无好表演、无好的艺德,则无以得观众、无以得衣食。这与当下的“饭圈”以颜值通吃相比,在艺德上不啻有天壤之别。“饭圈”不是演员靠辛勤的艺术劳动创造文艺产品的市场价值,而是资本利用明星的圈粉和“饭圈”能力与粉丝的围观、造势能力(流量及顶流)创造价值,使资本升值。市场的回报、资本的获利不是靠被投资的文艺产品产生利润,而是“粉丝”的自循环和内圈,以及流量的外溢产生利润。这是虚拟的、投机的、冒险的对文艺的投资和生产,带有资本在原始积累时代的“血腥性”。许多“饭圈”成员都是“00后”一代,“饭圈文化”从他们身上榨取利益和利润,已经致使无数人荒废学业、丧失正常生活甚至陷入校园贷之类的金融诈骗陷阱。此次若干“饭圈”偶像击穿法律底线、击穿民族情感底线、击穿社会公德底线,从事件在“饭圈”中的后续发酵看,不仅仅是流量明星有这些击穿言行,他们后面的“饭圈”,在价值观上同样大量存在着这些击穿性突破的危险性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若不及时治理与矫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从“饭圈文化”的多重构成和它组合的科技含量和复杂模式看,不良“饭圈文化”的治理对文艺生态、文艺市场管理、文艺网络生产与传播,也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窃以为,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