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与“不忘初心”
—— 谈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两个关键词
■项裕荣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于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与作用,更得以彰显。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以史为鉴”一词,前后出现了十次。“以史为鉴”,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中国共产党这百年来的历史需要回顾与总结,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无法“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话,事物的规律与趋向都难以准确把握。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个史学发达的民族,先民们不仅喜欢聚众“谈说古话”,更仰赖史书来形塑我们对于民族过往与国家兴衰的集体记忆。我国史书中还专有“纪事本末”一体,着重对纷纭的历史择其要事进行整体的回顾与扫描,如此历史方能呈现得经纬明晰且一目了然。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将党史与国家的发展作为专事加以考察,清晰而又深刻地指出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尤其是党的领导的伟大作用。
人类学的研究有一种微观民族志的方法,承认个体的社会情境同样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整体变迁。
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生活中,点滴变化正是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平常的图景之中。“以史为鉴”,今昔对比,我们便对“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图景,心生自豪。只有在历史纵向的对比观察中,咱们这个“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的图景才能更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正是在短短几十年中观察到的生活变化,让我们有底气地指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还反复强调了另一个关键词——“初心”。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内涵是不断演进与发展的,随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短期目标会略有不同。因为在不同阶段,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尽相同,党所承担的主要发展任务自然要随之变化,始终不渝的则是,这初心始终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利益紧密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理论,意义重大。党的“初心”是与人民群众的目标融合在一处。结合党史来看,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再到后来为了实现国家富强,采用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推动中国工业化,以及为了增进民众幸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达成)等。这些主张都是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提出,并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初心未变,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这初心使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更为关切的大学从教者,我注意到,学界也有结合“传统文化”对“初心”理论进行深入讨论的。有人指出,初心一词最早源于佛教,指的是“初发心”,初心与正果可谓密不可分。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此心是不变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还有学者指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在当代转化为对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这种积极正面的民族心理也被“初心”理论所吸纳,整合成为一种凝聚人心的思想力量。甚至有学者指出,儒家孟子的“四端说”,指明人性可以通过克己和教化,来实现人性提升和人格完善,这一儒家思想的实践经验,也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提供着思想渊源。
此外,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针对新常态下党员身份自觉面临的突出矛盾,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组织、行为的身份自觉,初心理论必须落到实处,我们确实应该重温党章,怀念先辈,重回“初心”,践行使命。
理论学习须臾不可离,这是我党作为崇尚理想的理论型政党的特点所决定的。党史的学习,正是要保持共产党理念的薪火相传,保持初心本色。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初心要有,更要能转化为勇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才算是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重要论述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特点提出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不忘初心”,唯有“牢记初心”,才能“开创未来”。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