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书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
■黎建庭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社科理论界要努力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努力争当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头雁和排头兵。特别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核心内容,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新的赶考路上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坚定为民之心、激发奋斗之力。
一、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前行,我们党从南湖的一艘小红船,发展到全世界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第一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巨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传承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观点立场方法、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勇于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中砥砺,在广阔天地的生动实践中历练,争当为党分忧、为国尽责的“老黄牛”。
二、要从百年党史中涵养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情怀,在新的赶考路上进一步坚定为民之心
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也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把“人民至上”印刻心中,始终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价值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学习党史中涵养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情怀,始终牢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不变初衷,始终树立“人民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多办为民利民的实事好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甘当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孺子牛”。
三、要从百年党史中鼓足不畏艰难、砥砺向前的勇气,在新的赶考路上进一步激发奋斗之力
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千磨万砺的奋斗史,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成长史。翻开这幅恢宏画卷,一幕幕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勇于斗争的场景不断涌现。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学习党史中鼓足不畏艰难、砥砺向前的勇气,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知重负重、知责担责,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丰富斗争艺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奋力书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勇当锐意进取、奋发作为的“拓荒牛”。
第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高举伟大旗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是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学深悟透、做好研究阐释上下功夫,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社科各项工作,将其贯穿到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科研究的实际能力。
第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服务改革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决策最需要、领导最关心、发展最前沿、现实最紧迫”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资源力量,扎实开展社科理论研究,推动我市社科理论研究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当前,要立足“十四五”谋篇布局,围绕建成“示范区”“排头兵”目标,开展“融深”“融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等重点课题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咨政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把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服务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优秀成果融入党政决策、社会建设、企业管理等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立项、社科普及、评价激励等载体和平台,把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地方发展、惠及社会民生、繁荣社科事业的务实举措,使社科研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开展社科普及工作,讲好河源故事,传播河源声音,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第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理论源于人民,理论为了人民,理论属于人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努力做人民真正需要的学问家,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第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提升原创能力。要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要抓住原创这个关键,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充分体现继承性、时代性、专业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古今中外学术资源,从中汲取学术创造的有益思想养分,在守正出新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
第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筑牢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和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打造一支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第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
(作者系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