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陈佳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指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乡村振兴,基础在教育,教育兴则乡村兴。河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着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大大缩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
农村教育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源农村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河源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等有效措施,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大投入,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农村教育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进步。
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照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河源农村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仍存在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部分农村教学点(麻雀学校)偏多偏小偏弱,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寄宿制学校经费紧张,办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如何破解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河源是农业大市,农村教育是河源教育重要阵地,必须着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聚焦农村学校的主要硬件缺板,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对优化调整布局之后的农村学校全面进行达标建设,按标准配套完善功能场室,特别是建设完善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为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以县区为单位,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计划生育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生源影响,准确预测城乡义务教育生源的新变化,统筹做好城乡学校优化布局规划,保障农村教育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实现同步振兴。
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区(乡镇)内音乐、美术、体育等紧缺学科教师不足问题。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内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营造良好的农村教育发展氛围,真正确保农村教师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精心从教。
四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明确资金分担办法,形成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队伍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五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农村学生特点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乡土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好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结对共建、空中课堂、师资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城区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发挥优质教育的带动力,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到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六是加快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鼓励、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乡村振兴以及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专业设置或改造,重点建设一批直接服务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专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