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赏樱记
■雁峰
又是春天了。
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要回乡。如今城乡疏隔,回乡是需要理由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理由之一。
家乡的春天来得晚,在岭南,所有春天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天的消息。午夜梦醒,朋友发来微信语音说,桂山的樱花开了。
桂山是一个村民不足八百人的小山村,地处越城岭余脉的金印山下,因元末明初域内遍长桂竹而得名。狭长的盆地,一脉溪水自西南向东北穿村而过,两岸梯田层叠,峡谷幽深,植被丰茂,风景秀丽,人文厚重。这里不仅有金牛寨、钓龙岩、鸳鸯湖、金印寺和合心书院等名胜,更有三千亩连片野生樱花,以及一千多亩改良樱花基地。
我永远描述不清,自己对家乡的春天怀着怎样的期盼、揣测、等待和神往,这使我在若干天后置身桂山十里画廊樱花峪时,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樱花盛开就是家乡春天的样子。
樱花是著名的观赏花木,属蔷薇科李亚科,我国拥有丰富的樱花资源,野生观赏樱花达五十余种。而国人对此却缺乏基本了解,对樱花的态度是抱着纯粹的欣赏自然界美丽事物的情感,而赋予樱花的文化内涵则相对较少。古典诗文中花的入诗入文屡见不鲜,而且很多都脍炙人口,但关于樱花的诗文并不多见。
西汉辞赋大家杨雄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记载。南朝宋时王僧达有诗“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此诗表达的是一种在艳丽春光下的喜悦心情。李商隐写下“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劝君莫问芳菲节,故园风雨正凄其”,也仅是体现了他一贯缠绵的诗风。倒是苏曼殊写过多首樱花诗,其中不乏伤感、凄切之作,“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中国人崇尚喜气洋洋、长寿富贵,喜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所以偏爱牡丹,对兰、菊、梅、竹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价值;而对樱花则只是欣赏其开花时的绚丽之美,甚至有人认为樱花只有日本才有,将其与日本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赋予了樱花本身不该有的特性。于是,对花朵小花期又短的樱花的关注就少了许多。
桂山樱花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历代迁宦骚人常常雅集于此,游春赏樱,吟诗作赋,记录山水之美和聚会之欢,抒发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些年常有知名作家受邀前去采风,多少有帮忙发现与开发景区丰富美感的意思。“农文旅”模式勃兴后,桂山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中心,这样的文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正是作家可以贡献力量的地方。
天气晴好,兴致盎然地穿行在一株株樱花树下,我想,广东的春天刚刚过完,又来过家乡的春天。多么幸运,一年过两个春天。随手捧起一朵樱花细细观之,不是灵动飞天时的那层粉,也非跃入眼帘的一抹红,而是白里带粉、粉中润红,更有细微的浅紫微黄夹杂其中,是能工巧匠也无法调和的原色。再打量那一树树的伟岸,有的形同百年沧桑的老者,威严耸立;有的宛如一个万种典藏的知性女子,带着骨子里的高贵和清雅的顾盼……
太阳从山脊后升起来,这一片林子和那一片林子之间,这一面山崖和那一面山崖之间,就有阳光倾泻下来,峡谷中的色彩因此有了更多变化,峡谷中的空间,因此有了更多的深浅远近。在这一片片光瀑中行走,樱花的气息四处弥漫。其实樱花有着一种“若要开放就得如此不顾一切地拼命怒放”的本能,这与梅花那种“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雪中一段香”的清逸幽雅,本质是一样的。人的一生,辉煌也好,平淡也罢,只要不辜负生命,珍惜当下,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折腾得累了,我坐在山坡上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桂山开出这么多的樱花?这些樱花,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是的,人们都在世界上力图明白,但我宁愿常常感受到自己很多的不明白。喝几口水,一根根拔去扎在衣袖裤腿上的灌木刺,已经是山谷中夕阳西下的时刻。
我要离开了,心底忽然涌出白居易的诗,“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反复默诵中,我好想从桂山挖一株樱花植于庭院晨观夕赏。驻足回望,桂山深处,樱花是春到家乡的动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