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紫金县苏区镇

古韵茶香 红色苏区

2023-03-22 17:26:15 来源:河源日报

fb15a99087731cf0e5920033a1783368_0322008_001_01_s.jpg

■紫金县苏区镇航拍图

738fad91f08bf45fd4893491b2115151_0322008_001_02_s.jpg

上广东村长伯伯电商平台 了解更多 河源优质农特产品信息

1575e7538f9b118d533f9ca2177ff73e_0322008_001_03_s.jpg

■紫金县苏区镇沐林听风茶场

83e5782c0775aee93f6263b4ddcce9e2_0322008_001_04_s.jpg

■苏区镇红屋

ac5e5e36249c9139a6942caf618d77dd_0322008_001_05_s.jpg

■苏区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苏区镇(原名炮子乡),位于紫金县东南部,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苏区”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区,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乡镇,是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早期中共紫金县委、紫金县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彭湃、周恩来、徐向前、刘琴西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谱写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和第四师并肩作战的壮丽诗篇,焕发着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苏区镇围绕“东部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定位,明确“红色+绿色休闲”战略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炮子乡、赤溪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充分发挥小北、永坑的乡贤优势、生态优势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优势,打造生态休闲区;充分发挥永光、青溪、黄布、龙上现有的农业基地的优势,打造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以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为中心,二大功能区为辅,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紧扣环保、健康、旅游等第三产业和茶叶、油茶、陶瓷工艺品等工农产业相结合,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红色特色产业,和其他镇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擦亮红色品牌、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特色小镇。

红色苏区

在革命斗争中,炮子乡(今苏区镇)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现存的全县革命遗址中,苏区镇最为集中,有20处,遗址群主要分布在以炮子村为中心的方圆1公里范围内。1995年11月,苏区镇被公布为河源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7月,20处革命旧遗址群被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20处革命旧遗址群被评为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

深圳市龙华区帮扶工作队驻紫金以来,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目标,充分依托紫金的红色资源,探索红色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计划投入约10亿元将红色苏区保护利用建设项目作为这一轮对口帮扶的重点工作。按照“四个一”工作思路(即招一个规划设计团队做苏区总规划、组建一个高规格的党史专家团队、举办一次炮子乡农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成立一个紫金红色文化研究会),助推苏区镇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

古韵茶香

近年来,苏区镇秉承“传承红色基因,加快绿色发展”理念,找准路子,依托现有油茶产业、茶产业基础和苏区红色革命旧(遗)址群,打造一批“红色+”“绿色+”“茶园+”等融合发展新产业。

沐林听风茶园位于苏区镇永光村,是苏区镇的绿色生态名片。茶园规划面积3000多亩,现有有机茶园1000亩,沐林听风有机茶已成为供港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香港以及海外市场。

据沐林听风茶园负责人钟秉基介绍,茶园将充分利用好“红绿”资源优势,扩建茶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民宿,一边让游客通过旅游、观赏、娱乐体验,去欣赏茶园、茶叶加工技艺以及茶文化,一边为游客推荐、定制红色景点旅游路线,让更多的人认识苏区,感受这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沐林听风茶叶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是苏区镇积极发挥“红绿”资源优势,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紫金县青林峰茶园位于苏区镇青溪村,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茶树以黄豆麸和花生麸等有机肥养料。茶园坚持以育人的态度育茶,坚持以品质求生存、坚持以品牌求发展,不断规范茶叶生产标准;青林峰绿茶于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荣誉称号。

茶园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专门的研发团队,目前开发茶园380多亩,解决了当地20多户、80多名农民就业。

苏区镇在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和周边绿色资源对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风光休闲区,不但美化革命遗址的环境,又增加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游览时间。苏区镇还将积极开发永坑村、小北村田园观光园等,利用这几个村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区,将红色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做到旅游产品结构多样化。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上,大力加强“旅游”和“娱乐”这两个环节,将红色和绿色很好地链接、以红促绿,以绿衬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产业路径。(文/图 刘志勇)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