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推进“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紫金样板”

走进紫金县“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各类岭南特色风格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处,稻田、茶山飘来悠悠清香。
“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贯穿龙窝、苏区2个镇10个村长约28公里,示范带内资源丰富。近年来,紫金县大力推动“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依托示范带内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绿色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采用“红色+绿色”发展模式,打造有红旅、茶旅、农旅结合,生态休闲、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点“绿”成“金”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道,持续创新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村里几乎每家都种植茶叶,村里有24家茶叶加工厂,3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党支部书记黄育胜说:“为了壮大茶产业发展,我们村现在每年计划新增种植540亩茶叶,将撂荒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今年的扩种目标我们已完成。”
“紫金蝉茶,香飘万家。”彭坊村是龙窝镇乃至紫金县茶叶的主产区,共有500多户农户参与茶叶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在茶产业的带动下,全村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有约20户,产业带动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彭坊村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
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益农效果进一步凸显。示范带内以茶产业为龙头,拥有承龙嶂、高杯山、云王绿、青林峰等大型茶叶种植基地,拥有完备的茶叶加工生产线,广泛带动农户参与茶叶种植。示范带上的龙窝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和“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茶叶)”等荣誉称号。
一项项荣誉是社会各界对紫金茶叶品牌的肯定,更给予了示范带发展产业莫大的动力。根据《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紫金县以奖励措施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新种茶树符合要求每亩可补助1000元,并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连片种植茶叶100亩以上的,市级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
政策让利于民,干群齐心推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深挖红色资源
打造旅游名镇
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红二师和红四师会师、血田惨案……示范带内红色资源丰富,是广东最早燃起革命星火的地方之一,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徐向前、彭湃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指导革命斗争。目前,留存有革命遗址11处。
示范带内苏区镇更是一块红色热土,是广东省内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乡镇。
“同学们,来感受下革命先烈们当年的艰苦环境。”在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苏区中学美术老师钟铁军正带领学生上户外写生课,他不时给学生讲解先烈们的红色事迹,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不同环节。“苏区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不只学校把红色文化教育课“搬”到苏区镇,每逢节假日、重大节日,到苏区镇参观学习的市民和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今年国庆节,市民陈先生带着一家人来到苏区镇,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希望小孩可以更加深刻了解革命历史,追寻革命前辈,重温峥嵘岁月,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陈先生说。
根据苏区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规划方案,该镇将充分发挥炮子、赤溪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擦亮红色品牌、发展绿色产业,让红色资源吸引游客、绿色生态留住游客。示范带上的紫金“红色传承·古韵茶香”精品线路荣获第二届“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农旅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稻田里还有罗非鱼、鲤鱼和草鱼,今年我们还放了一批罗氏虾在稻田里。”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稻鱼共生基地负责人张宇龙说,基地种植了香粘丝苗米和紫稻,亩产约1200斤,公司二期项目计划建设研学基地,建成后可以和一期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
示范带还拥有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蒲米制作技艺以及县级非遗项目龙舞、狮舞等;有独具特色的嶂下“田园节”;有岭南风格的客家古民居;有久经沧桑的牌楼村古榕树;有历史古迹牌楼村节孝牌坊……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至今,该示范带投入超过1亿元,建设稻鱼共生、大榕树田园耕读文化园、苏区红色革命遗址修复等30多个重点项目,同时,联结沿线承龙嶂茶山基地、兆达农庄等特色庄园,形成了“一村一特色、处处是美景”的乡村格局,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示范效应已初步凸显。
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事抓起。在推动示范带建设过程中,紫金县突出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推行“网格+积分”试点工作,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支撑、民意保障、积分激励”的乡村善治之路,其中以彭坊村为主要试点探索实施的“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荣获2021年社会治理创新全国十个最佳案例之一。
紫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紫金县将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文化强、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形成产、学、研、游、玩、食、宿于一体的东部农旅融合示范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紫金样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