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充分用好“党建+产业”脱贫致富“法宝”
党建引领汇聚合力 产业助推富民兴村
■“凝聚党心,服务群众”的龙窝镇礼坑村党群服务中心。 冯晓铭 摄
■龙窝镇礼坑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黄赞福 摄
■蓝塘镇双兴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党建文化长廊和文化体育广场备受群众好评。黄赞福 摄
■村民种的春甜桔喜获丰收 冯晓铭 摄
■民富村兴的九和镇金光村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紫金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党建+扶贫”成为解锁扶贫成功经验的一把“钥匙”。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紫金县党委大力实施“党建+扶贫”发展模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起来,坚持“发展有所呼,党建有所应”的理念,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思路,着眼新时期扶贫工作要求,立足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谋振兴,积极探索“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富、能人带动”的脱贫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大格局,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磅礴力量,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紫金县5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040户20743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完成退出程序。
“党建+产业”:
群众脱贫致富“法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党建+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紫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紫金县坚持党建引领脱贫,一手抓党建,一抓扶贫,村“两委”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全力当好“领头羊”,强党建、带扶贫、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定位扶贫主导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紫金县九和镇龙塘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4年前,龙塘村自然条件较差,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距离圩镇约20公里,且多为崎岖山路,一边靠山,一边靠河,交通极其不便利,被当地村民称为“三无村”(无地、无人、无钱)的龙塘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3家单位共同帮扶。
市委组织部派驻龙塘村第一书记蔡陆宏表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增强组织战斗力。
2016年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增强政治功能入手,以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重点,制定出台《龙塘村党员干部“领头雁”工程实施方案》,从素质能力、人员结构、带头人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组织战斗力,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意识不强、队伍老化弱化、战斗力薄弱”等问题,有效破解了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建工作滞后和基层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能。
4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党建+产业”的扶贫模式,在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多方筹资发展红肉蜜柚扶贫主导产业。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龙塘村红肉蜜柚种植规模已近2000亩,年产量已达50万公斤,预计进入丰产期年产量可达500万公斤。
目前,龙塘村已构建了一条集约化、统一化的发展道路,已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电商销售+包装加工+生产基地”的生产销售形式,已形成了龙塘村“23.5度柚”品牌,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蜕变为党支部坚强有力、有主导产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农村,成为了开展精准定点扶贫的一个“脱贫样本”。据统计,目前龙塘村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已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并办理了退出手续,红肉蜜柚主导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果”,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78元,村集体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了2018年底的近12万元。
结对帮扶:党员示范带头促脱贫
龙窝镇礼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许观连一家,从无固定收入到去年年收入近60万元,成为全县贫困户创业脱贫的典型。说起现在的生活,许观连的儿子许志廉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当初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由于父亲许观连体弱多病,母亲因病半身不遂,多年来,许志廉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家庭,只能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打零工挣钱养家。
2016年5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对口帮扶礼坑村。在入户了解情况时,礼坑村党支部书记许新留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派驻礼坑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伟忠,了解到许观连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后,通过“以奖代补”“扶贫贴息贷款”等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许志廉养猪。
在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许志廉将全部精力放在养猪场,短短3年时间,养猪规模从最初不到20头发展到去年的近300头,去年年收入近60万元。
贫困户要脱贫致富,除了自身要努力,关键靠党员干部。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紧抓“红色革命村”这一优势,提出“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思路,以“党建+扶贫”的发展模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3年来,礼坑村制定了《礼坑村“党建+扶贫”工作方案》和《礼坑村创建“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示范村”实施方案》,成立了“党建+扶贫”工作组,建立了“三个结对子”帮扶机制,即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下属的前海分行党支部结对指导礼坑村党支部党建工作;帮扶单位下属69个党支部与贫困户结对,形成“大帮扶”工作格局;礼坑村全体党员每人挂钩联系一户贫困户,定期联系贫困户,指导和协调解决脱贫全过程的难题,将党建引领贯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面提升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同时,随着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礼坑村党支部还建立了“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工作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组织和发动全民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等乡村治理工作,脱贫致富的同时,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建好建强党组织
筑牢脱贫战斗堡垒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紫金县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战果,践行和验证了建设一个好支部的重要性。
去年,紫金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条件,对村(社区)“两委”班子进行全面摸排,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合格、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注重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同时,重视后备干部源头精准培养,去年储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544名,公开选聘村“两委”后备干部278名,为2021年村级换届储备干部梯队,挖掘“头雁”人才。
实施“头雁”工程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破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才瓶颈,紫金县建立了选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组)长效机制,持续从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熟悉政策、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干部,组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组)驻镇驻村,实现16个镇245个村做到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组)全覆盖,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全面增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力量。
人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无论是实施“头雁”工程,还是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都是近年来紫金县建好建强基层党支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保障。
近年来,紫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抓党建促扶贫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引领,在推进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上重点抓好“七大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建设、责任机制建设、组织提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用人导向建设、基础保障建设、集体经济建设,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紫金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党建+扶贫”,引领民富村兴。紫金通过党建聚力,聚焦产业扶贫,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为贫困村、贫困户“私人定制”脱贫计划,让基层组织在产业链上“开花结果”,把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上,确保扶贫成效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兴产业、产业发展促增收”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赢”。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