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紫金精准扶贫见实效暖人心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甜蜜生活催人奋进

2021-01-07 10:00:55 来源:河源日报

■短短3年时间,龙窝镇礼坑村贫困户许志廉发展肉猪养殖,成为贫困户中的“首富”,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黄赞福 摄

■九和镇龙塘村贫困户李振文一家人开新车走新路,过上了新生活。黄赞福 摄

■水墩镇上璜坑村贫困户彭景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儿子在县城买了房,他在家细心照顾母亲,一家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田红秀 摄

■经过帮扶,九和镇金光村贫困户刘伟坤脱贫娶妻生子,过上甜蜜幸福生活。

核心提示

“贫困户的笑脸,就是扶贫干部努力的动力,更是精准扶贫的成果。”这是广大扶贫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经过4年的帮扶,紫金54个相对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由2015年不足2万元增加到平均40万元以上,54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并完成出列程序。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至2020年的14910元,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040户20743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完成退出程序。

如今,走在偏远的美丽乡村,看到昔日贫困户脸上露出的笑容,好比冬日遇上暖阳,最暖人心。为了全面展示紫金精准扶贫成果,展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幸福画卷,记者从全县贫困户中精选了几位脱贫致富典型代表,通过他们的脱贫故事,传递紫金广大脱贫致富村民的心声。

许志廉

昔日贫困户今朝变“首富”

说起紫金县贫困户的脱贫故事,许志廉算是一个典型。从无稳定收入到成为贫困户中的“首富”,只用了3年时间。

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的许志廉,因父亲许观连患病、母亲半身不遂,多年来靠在家乡周边打零工为生,收入不稳定,一家人生活过得非常艰难。

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和上级部门的帮扶下,许志廉大力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如今每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记者见到许志廉时,他正在自家养猪场打扫卫生,围栏中的猪都养得膘肥体壮。“最近又有一批肉猪可以出栏了。”许志廉笑着说道,“现在卖一头猪大概能赚2500多元,今年我已经卖了130多头猪,收入超过30万元。”

据了解,许志廉曾经是礼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负责对口帮扶礼坑村的交通银行深圳分行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来到许志廉家中,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得知许志廉家有多年养猪经验,且已经养了10头猪,扶贫干部就鼓励许志廉扩大养猪规模,帮助他争取“以奖代补”“扶贫贴息贷款”等激励政策的支持,并积极寻找可靠稳定的销路。在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许志廉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经营生猪养殖产业上。短短3年时间,养猪规模从最初不到20头,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2019年年收入接近60万元。

如今,许志廉家不仅达到贫困退出标准,而且成为紫金县贫困户的“首富”。他家中的一层平房也扩建成了气派的两层小洋楼,还添置了家具家电,并重新进行了装修。“今年我有信心能出栏销售生猪350头左右。”许志廉高兴地说,“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倾情助和精准施策,我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如今,礼坑村贫困户45户193人已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及“八有”脱贫标准,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1万元提升至2019年的30万元,达到省定贫困村退出标准。

李振文

走新路开新车,过上新生活

“2020年春节刚过,儿子就买了新车,还花了近1.5万元给门前的黄泥路铺设了水泥,方便人和小车出入。”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已经脱贫的九和镇龙塘村村民李振文满脸喜悦。

几年前,李振文家因小孩生病致贫。现在不仅小孩的病治好了,而且日子越过越好。李振文虽然快70岁了,但还一直在工地上做水泥工,一年可以挣1万元左右。儿媳在惠州务工,儿子在家从事建筑行业,一家人还发展肉猪、肉鸡等养殖,种植蜜柚,收入比较稳定。

“现在许多农村家庭都有小汽车,是生活越来越好的证明。”李振文说,儿子经常要在河源、惠州两地跑,为了出行方便,2020年春年刚过,一家人商量后买了一辆小汽车,实现了多年买车的心愿。他说,“只要一家人不怕吃苦,勤劳致富,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市委组织部派驻龙塘村第一书记蔡陆宏介绍,4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党建+产业”的扶贫模式,从巩固基层堡垒战斗力入手,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调动各方力量支持脱贫攻坚,并多方筹资发展红肉蜜柚扶贫主导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龙塘村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78元,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近12万元。

彭景云

县城买新房过上城里日子

“儿子在河源一家公司做事,每个月收入6000元左右。去年在县城买了新房,儿媳带着两个小孩,在县城生活。”已经脱贫的紫金县水墩镇上璜坑村村民彭景云高兴地说,“特别感激两任县委书记的关心和关爱,还有驻村干部的大力帮扶。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家人不知何时才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2016年,彭景云因儿子生病致贫,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彭景云的儿子彭志锋因重病入院治疗,花费了家庭所有积蓄。病情好转后,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彭志锋通过培训,进入市区一家公司务工,从普工做到现在的车间机长一职,收入每月提高至6000元左右。

彭景云特别勤劳肯吃苦,家里除种植了三华李、杨梅等水果外,还发展生猪、鸡、肉牛、鱼等养殖产业,再加上每年的扶贫产业分红,他们的家庭年纯收入早在2018年就达到了11.5万元。

“为了让两个孙女接受更好的教育,2019年儿子贷款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儿媳住在县城照顾两个小孩,我们有空的时候会到县城看孙女。”彭景云说,这几年家里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好,他的儿子才有条件在县城买房,让孙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彭景云表示,再穷不能穷教育。他们这一代人因为穷,没有接受过教育,吃了没文化的苦。但不能苦了下一代,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让孙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据统计,2019年底,上璜坑村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47元,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刘伟坤

娶妻生子过上甜蜜幸福生活

“3年脱贫致富,娶妻生子,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说的就是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贫困户刘伟坤。

“现在家里养了2000多只鸡、鸭,等过几年我还打算再养几头猪。”日前,站在自家两层小洋楼前,刘伟坤向记者说出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此时,妻子站在他的身边,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这是一家人在小山坳中的美好生活。

几年前,年过四十的刘伟坤想都不敢想,未来的自己既能脱贫又能 “脱单”。2016年,因家人生病,在惠州打工的刘伟坤决定回乡发展。但因为就业条件有限,回乡后的刘伟坤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所住房屋破旧,周边交通不便。

对口帮扶金光村的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专门对刘伟坤一家进行精准帮扶。很快,门前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装了明亮的路灯;刘伟坤的新房子也开始动工建设,建成的小洋房通了自来水、网络……

家有了大改善,“业”也有了大发展。驻村工作队帮助刘伟坤在一片山坳里建起了鸡鸭养殖基地,散养了2000多只鸡、鸭。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刘伟坤还收获了爱情。2018年,他经人介绍与妻子相识并组建家庭,之后生下儿子。

“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现在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每次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刘伟坤内心总是充满感激之情。

金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韶松表示:“我们是每一户贫困户都不落下,所有的通水、通电、通路一体化,该落实的一样也不落下。”记者了解到,金光村充分发挥省交通运输厅帮扶优势,整合资源将县道157线御临门温泉度假村至九和镇圩镇路段改建为二级省道340线,作为紫惠高速公路连接线,成为金光村的脱贫路、致富路、景观路。

金光村除了主村道连接上高速公路外,还户户通了水泥路。路通财通,金光村依托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红肉蜜柚产业、 南药种植产业、“村长伯伯”电商产业、金光生态园产业、印象金光旅游五大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金光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3.4万元提高至2019年的35.5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500元提高至2019年的20114元,金光村也从以前的“四大精光”村完美蜕变为前途无量的“金光”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罗天 特约记者 黄从高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