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中共河源市源城区委八届三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昨召开

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

2023-01-12 10:05:18 来源:河源日报

5d8a8efcedac72f4076c3d907fec6f67_0112004_001_01_s.jpg

■源城区委八届三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发展作出了具体谋划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756e79758a366ad9c0df2d527e6e9d97_0112004_001_02_s.jpg

■坚基商圈繁华夜景。该商圈去年获评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db9a921b1c633d93d1c6165ace6c345c_0112004_001_03_s.jpg

■改造后的鳄湖大大提升了老城的颜值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昨日,中国共产党河源市源城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区委书记刘国才代表区委常委会作报告,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勇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

■回顾2022

集中力量办好了三件大事

过去一年,源城区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平稳向好趋势,集中力量办好了三件大事。

一是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成功打赢“龙舟水”防御硬仗,严格落实“区领导联系镇(街道)、镇(街道)领导联系村(社区)、村(社区)干部联系户”机制,做足做实各项防御措施,实现了“零伤亡、少损失”的工作目标。

三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落实各项优化防控措施,平稳推进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去一年,源城区各项事业均取得发展新成效。一是经济态势平稳向好,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等多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增速排名全市前列。二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稳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全年产值预计达93.69亿元;全面启动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华润怡宝项目已完成用地交付;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新引进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61.98亿元、同比增长205%。三是“融湾”“融深”更加充分,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土地征收工作全面完成,355国道源城段建设、源城港区码头前期工作等稳步推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52项政务服务事项与广州、深圳等6个城市实现双向办理,225项跨省、省内通办事项全面落实;不断增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增至70家。四是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有力保障粮食安全,推行企业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机制,实现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双增长”;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埔前镇红色生态休闲旅游线路、“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主题线路分别入选全省、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埔前镇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8个村全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403万元、增长率达58.3%,远超市定目标任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集中供水管网和农村卫生保洁全面覆盖,17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五是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27个老旧小区改造扎实开展,市容市貌秩序专项整治成效突出,城市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助力全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检保持全省第二的好成绩;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环卫信息化平台有序运转,城区智能化停车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建设;提升消费服务供给,中山大道、太平古街、大同路等特色商圈提档升级,坚基商圈获评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六是民生福祉有力保障,持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源城区第一中学、埔前中学改扩建工作有序启动,中山路幼儿园、二轻幼儿园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东城幼儿园和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面建成,新增公办学位1260个;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和高压氧楼投入使用,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期建设稳步推进,新江、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投用;常态化落实区委书记、区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1536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七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新丰江水库、东江源城段水质分别达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16%。八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东埔街道丰源社区居委会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持续强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

■展望2023

从六个方面谱写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新篇章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全会提出,要勇担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从六个方面着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源城新篇章。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抓实体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一产高效、二产增效、三产繁荣。

一要推动工业集群化。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十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全面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精电、雅达电子等头部企业增资扩产,加快推动华润怡宝、深特建工、航嘉工业园三期等优质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大项目专项服务行动,每位区领导牵头联系1个以上大项目,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水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扩园0.5平方公里以上。

二要推动服务业优质化。要促进消费升级。做强做优以中山大道、越王大道为主的传统商圈,谋划推进大同路、环鳄湖等新型“文创”主题商圈,优化城市消费空间;全面增加养老、托幼、教育、健康、文旅、家政等领域的优质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重点商品消费,积极谋划举办汽车、家电促销活动。全面提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要推动农业现代化。立足源城实际,大力发展“小而精、小而美”的高效都市型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蔬果、畜禽等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高质量推进蔬菜、畜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要促进农业融合,推进农业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康养体验、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农业+”模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全域全面“融湾”“融深”

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机遇,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发展。要推动“集成式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民生等领域“集成式”改革,高质量推出一批原创性重点改革项目,高标准完成一批省级、市级改革试点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源城经验”。

二要推进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接粤港澳湾区“大市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引进来”,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引进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要主动“走出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等重大外贸活动,鼓励企业以“代参展”“线上签约”等新模式开拓湾区市场、国际市场。

三要推进全方位联动。持续强化与“双区”以及三大重大平台的交通、机制、产业等对接联动,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借力发展、增创优势。要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造与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要加快体制机制“软联通”,推进跨部门“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和“省内通办”“市内通办”“跨域通办”,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加快产业共建“企联通”,贯彻省委提出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共建思路,积极拓宽产业共建领域,引导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等企业积极参与“双区”产业链和创新链跨区域配套。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协同推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发展。

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推动教育均衡普惠发展,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要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用好“湾区研发+源城生产”“湾区创新+源城孵化”等创新协作模式,发挥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作用,引进一批“双区”优质科技企业和项目,加快“双区”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力争2023年全区高企存量达73家以上。

三要夯实人才资源支撑。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机制,深化推进“雁归源”人才行动、“候鸟汇源”人才行动,吸引更多人才选择源城、扎根源城。高质量打造人才服务平台,深入推进领导班子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以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把区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准确把握区域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努力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要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在“三区两带”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把握好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差异性,助推源城高质量发展。

二要打造和美乡村样板。以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为抓手,厚植乡村发展优势,突出乡村特色,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品牌化运营、专业化生产,增强农产品效益。加快打造埔前两个“五村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源西“岭南首第”、源南下坝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强乡村振兴项目的谋划和储备,打造更多亮点。

三要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同时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四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绿美源城。

此外,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专班,抓紧构建相应机制,科学统筹工作力量,确保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源城、平安源城

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为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要扎实推进平安源城建设。要强化社会治安管控。健全“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治安防控体系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谋划创新一批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要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源城高质量发展营造公正法治、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要强化风险研判,紧盯重点领域,完善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全力保障社会大局稳定。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要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创业创新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广泛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坚持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以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工程为抓手,促进职业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二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和弘扬源城特色文化,实施客家文化“双创”工程,全力做好广东抗日先锋队泥金乡队部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工作,抓好太平古街等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开发。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抓好高埔岗街道文化产业园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三要全面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要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争创省级健康促进区。要落实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要健全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医疗保障计划,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