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党建引领抓发展 优化政务环境促改革
源城区东埔街道全力当好又快又稳发展标兵
■志愿者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肖斌 摄
■东埔街道的五彩志愿服务队,按不同分工为市民提供不同服务。资料图片
■东埔街道坚基商圈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东埔街道位于源城区中心,辖区东倚东江,南靠新丰江,西接205国道,北通东源县,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管辖3个村、15个社区,总人口约24.7万人,户籍人口12.9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埔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重点抓好抓实四个方面工作,实现了又快又稳发展。
东埔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五举措力促 形成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东埔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源城区镇(街道)中名列前茅。在发展过程中,东埔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
紧扣基层治理主旋律
促进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落实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和建设。一是注重理论知识强化。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抓实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二是注重治理能效提升。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做深“两新”党建,探索实施“1+3+N”小区立体党建模式,依托“学习大讲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三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东埔街道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方案》,开展专题培训,有效提升街道党员干部职工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四是注重党群共建成效。积极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靠各项特色活动稳步推进共青团和妇联工作发展。
树立安全发展观
抓好发展和安全双统筹
东埔街道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一是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严格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产业发展战略,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二是筑牢疫情防线不松懈。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不懈怠。加强街道辖区安全隐患排查,开展自建房安全整治、交通安全整治和防汛排险等工作,及时进行整改。四是创建平安东埔不动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治安乱点、“三违四抢”、行业场所、养老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做好全民普法工作,严格落实信访领导包案和定期接访制度。
优化城市风貌
推动功能品质提档升级
持续抓好市容市貌建设,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加现代化的居住环境。一是扎实开展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百街千巷”项目及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城区扩容提质步伐,补齐城市建设民生短板,打造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二是显著改善城市环境。针对主次干道、集贸市场、学校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开展户外公共区域无证经营专项整治工作,采取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车辆巡逻和徒步巡逻相结合、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形式,有效解决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扰民、影响环境卫生和交通堵塞的问题。三是稳步推进文明创建。把“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到村、社区,集中力量开展背街小巷改造点位统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统筹推进城市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点对点”入户排查,时时跟进提供服务。民生保障扎实推进,推动“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强化“以业扶贫”,申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拨付生态公益林补贴,与合作社开展合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三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聚焦群众基本需求
民生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一是积极开展民生救助。加强对低保等人群的动态化管理,低保资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减少中间环节,营造公平、公正、公开救助环境,确保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对接“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从“小切口”入手,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开展“三线”环境综合治理,整治规范路凌乱、线路杂草丛生,扎实开展街道河流水面漂浮物清理工作。
突出党建引领 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环境
东埔街道始终坚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街道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一是提升了思想觉悟。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探索建立“红色物业”“五彩志愿”“商圈党委”党建新模式,打造城市党建品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锻造了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选人用人导向,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依托街道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完善“党校大讲堂”运行体系,推行村(社区)党员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四是严肃了党风廉政纪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扎紧制度的笼子,营造街道机关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突出体制建设 打造高效优质政务环境
优化政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东埔街道结合自身优势,扎实推进“融湾”“融深”行动,发展活力初步显现。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好上级部门下放职能,确保279项职权职能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二是做好招商引资。全面参与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抢抓“双区”电子信息外溢资源,引进富乐、富为等亿级电子信息企业。三是改革行政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组织架构及运行体系,明晰职责分工,落实“两平台”建设和法制审检制度。四是增强公共服务质效。严格落实“面对面”机制和用好“12345”热线,为群众提供就业失业登记、社保补贴申请、计生证明、生育申请、医疗报销、参保登记等便民服务。
突出文明创建 打造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抓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一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做优硬件,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现代街区风貌。围绕做强软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题公园进行广泛开展宣传,深入开展志愿活动,让市民真切体会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成效和变化。二是加强生态城市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切实抓好东埔河、黄沙河等新丰江、东江支流水环境治理,常态化开展辖区内河流清漂、清淤工作。加大重点企业排污整治力度,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三是强化数字城市建设。落实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完善疫情防控、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创文巩卫“一张网”,积极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四是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76人全部如期脱贫。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落实产业帮扶,建设扶贫资产项目4个,打造“一村一品”建成高塘村坪山“茶树菇”基地,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民生福祉 打造和谐幸福社会环境
东埔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守初心、惠民生。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增设广场、永福路、永和路、永安、永康、永祥、文昌、永昌等8个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更加健全,135个物业小区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管理,59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二是推进平安东埔建设。全力打造具有东埔特色的“平安建设示范点”,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室受理调解社会矛盾纠纷4029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全民普法不断深入,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提供法律服务累计1428件,涉及服务对象2832人次。三是强化疫情防控能力。完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疫情处置、大规模核酸检测、物资保供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四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统筹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
访谈
以“四个聚力”为抓手推动东埔高质量发展
就如何围绕在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东埔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勇辉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工作要求及区委对东埔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四个聚力”为抓手,勇于担当使命、踔厉奋斗,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东埔。
——聚力深化自我革命,在新时代党建工作中开启新篇章。
办好东埔的事,关键在党。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毫不动摇地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深入实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党建品牌,扎实开展市领导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三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健全编制人员、聘用人员考核监督机制,完善“学习大讲堂”干部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促进街道机关风清气正。
——聚力提升城市品质,在“创文”过程中展现新形象。
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抓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一是锚定辖区发展定位。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业态,发展行政服务、高端商务、商贸物流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商住中心和时尚品质消费集聚区。二是推动城市面貌改造。结合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形象。三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抓好东埔河、黄沙河等新丰江、东江支流水环境治理。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强化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落实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聚力推动城乡融合,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同建同治同美。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帮扶防返贫监测对象,健全社会救助、关爱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丰富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发展都市型乡村产业,培育“一村一品”优势项目,抢抓长深高速改(扩)建机遇,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谋划“农文旅商”产业综合体,打造都市近郊夜间经济特色IP。
——聚力厚植为民情怀,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成效。
坚持守初心、惠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开展群众就业、创业、人社“三项工程”,对接好市、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制度。二是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三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推进平安东埔建设,建立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提升疫情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通讯员 陈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