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源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显著

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

2022-10-12 15:30:00 来源:河源日报

eced03653bd18434e20424504c2bf3ff_1012051_001_01_s.jpg

■埔前镇上村村干净美观的村道本报记者 肖斌 摄

af81ceb8c586d6c2bfc4a13b429284d7_1012051_001_02_s.jpg

■埔前镇举办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资料图

2b45dd3dfcb73e7703c44fc975655415_1012051_001_03_s.jpg

■埔前镇陂角村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对当下源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果最合适的描述。近年来,源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要求,深化实施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N”乡村振兴工作思路,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乡村产业为支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全域全力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源城样板”夯实了根基,走出了一条符合源城实际的新路子。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通讯员 李箭

突出党建引领作用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源城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举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该区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以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形式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为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源城样板”进一步廓清思路。

通过深入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全面实现28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换届实现年龄和学历“一降一升”目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争创流动红旗”工程,推行“流动红旗”评选机制,评选出“红旗镇”1个、“红旗村”2个和“红旗手”5个,为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作打下基础。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源城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坚决落实区委书记带头落实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责任,经常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四套班子领导成员继续实行“五个一”工作责任制,深入农村一线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为进一步强化脱贫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先后印发《源城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源城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源城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方向,为奋力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源城样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乡村建设变化多 “面子”“里子”都不一样了

源城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补齐短板“九大攻坚”行动,持续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乡村发展促增收

源城区委、区政府按照“一延二连三带”工作思路,做优“小而精”特色农业,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省级农业(蔬菜)产业园1个,加快建设省级禽畜产业园1个,打造了“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0家、家庭农场45家,多类型乡村产业齐发力,有效发挥联农带农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源城区打造了以春沐源、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3大景区为龙头,以杨家小院、乡村四月等特色民宿和乐心农场、福源果场等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7.6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7.64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4.7%。

源城区以全国推进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为契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和收益分红分配,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形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与商超、农贸对接,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群众增收稳定、形成长效机制。据统计,全区28个行政村村集体平均收入76.77万元。

乡村建设展新颜

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成果,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向全域自然村、向田间地头延伸,实现自然村村内道路全面硬化,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完成村内道路建设740.99公里,进一步优化和新建一批资源路、旅游路和村内道路,提高城乡资源双向流通效率。

推动示范带项目建设。根据年度任务和时序安排,埔前镇西片区“蔬香田园·静谧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提质升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已完成了陂角村“乡创社区”民宿项目和“花田客”客家集市项目的方案设计;高围村“荷韵田趣”项目荷花基地已完成主体建设;上村村研学教育线路安排、课程内容已在加紧设计;坪围村兰花展销中心已建成使用,密集式养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埔前村乐心农场“科普+亲子+体验+农家乐”市场开发已基本完成。在埔前镇东片区“智慧农旅·多彩埔东”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中,目前已完成了南陂村、双头村沿线暨河源电厂进厂道路沿线整治提升设计规划;完成中田村红薯基地及配套公园绿地建设;完成赤岭村粮油生产基地建设,采取托管服务形式对300亩耕地进行花生、丝苗米、大豆等经济作物轮播;完成莲塘岭村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主体、停车场建设。

推动乡村风貌提档升级。重点抓好现有存量农房和新建房屋外立面风貌塑造,打造一批以红色教育、客家文化、田园风光等为主题的微改造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岭南风韵、客家人文特色的现代宜居乡村。今年以来,全区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233户,正在进行微改造存量农房188户,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83栋,绘制文化特色墙绘35幅,全区建成“四小园”151个,2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创建美丽宜居村17个、特色精品村4个。

乡村治理显成效

源城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制定《源城区关于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试行)》《源城区关于扎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调研,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源城实际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今年以来,筹措并拨付各镇(街道)约55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累计完成“三清理”6.49万处;完成“三拆除”210处1.16万平方米;完成“三整治”4207宗。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立长效卫生保洁机制,进一步强化各镇(街道)保洁考核和资金保障,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全区农村共配有保洁员386人,保洁覆盖面达100%。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中央、省、市工作要求,今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农村问题厕所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普及率达100%;累计摸排农村户厕16254间,发现问题户厕157间,落实整改147间;摸排公厕35间,发现问题公厕4间,落实整改4间;摸排中小学校厕所63间,未发现问题厕所。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累计完成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建设25座,完成率100%。268个自然村中254个自然村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的自然村比例达94.8%;全区总户数20640户,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9023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2.16%以上。目前埔前镇东片区10个污水站点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全区污水治理率将超过50%。

乡风文明显精神

源城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牢牢守住精神文明建设的“魂”,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根”,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

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通过强化理论宣传、教育引导,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文艺形式创新开展活动,真正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好规矩”;立足群众需求,充分挖掘和展示具有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促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通过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的“墙头文化”,把文明之风传递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让“墙头文化”成为激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的新型载体;弘扬家风传承,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不断培育良好家风民风;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源城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亮点点击】

埔前镇西片区 “蔬香田园·静谧山水”乡村振兴示范带

源城区埔前镇因地制宜,结合农村资源禀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旅游+”“农业+”“红色+”致富路。

陂角村采取引进春沐源项目、村集体入股蔬香园的形式,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的开发建设,打造蔬香园和田园咖啡厅旅游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城市游客聚集,促进了周边村民农特产品的销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蔬香园5%收益分红,有效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高围村通过村集体投资100万元入股五指毛桃产业基地,建设育苗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辐射带动全村设立种植基地,为高围村及脱贫户每年增加收益20万元,进一步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确保农户增收稳定可持续。

上村村是广东红色村,按照“党建+红色革命教育+生态旅游”工作思路,打造了集罗焕荣故居、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旅游互动体验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纪念馆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除了打造红色旅游业态外,还建设香菇种植基地,助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20万元。

坪围村以兰花为“引擎”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坪围村在发展兰花产业基础上,着力打造千亩果园,发展立体养殖,多维度增加村集体收入。

埔前村采取“农业+休闲、体验、亲子、采摘”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了乐心家庭农场,村委会以入股投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7.2万元。

埔前镇东片区 “智慧农旅·多彩埔东”乡村振兴示范带

源城区埔前镇以自然肌理为本底,有机结合场地,挖掘沿线莲塘岭村、赤岭村、中田村、南陂村、双头村等5个村庄的特色产业和文化脉络,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

南陂村依托现有移民资源,结合“粤菜师傅”工程,传承客家手工艺文化,打造“吃、游、学”于一体的客家文创移民旅游景点。

双头村依托现有电商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生态研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通过“以农带学、以学带游”促进村集体增收。

中田村进一步拓展“农业+观光”发展思路,升级改造魔芋产业,打造红薯种植观光基地,建设果园民宿,拉动村集体收入增长。

赤岭村通过农业托管,挖掘养殖业优势,打造种植养殖及深加工基地,建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

莲塘岭村通过盘活本村东江革命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打造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建设红色文化纪念公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作用,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