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
源城致力于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区市场监管局发出全市第一张经营乙类非处方药 《药品经营许可证》。刘心然 摄
■源城成立全市首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 刘心然 摄
■源城工业园一角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源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商贸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电子电器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以精品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不断调整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致力于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又快又稳发展。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98亿元、增长9.2%,稳居全市之首。
实施“旺三强二高一”战略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当前百年未有的发展大变局中,源城区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深入实施“旺三强二高一”战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源城区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形成多点支撑、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态势,三大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4∶37.2∶60.4优化为2021年的1.1∶29.5∶69.4,有力推动了源城经济社会发展。这也为该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持续打造低碳产业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谷等优质平台,示范引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更加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
致力于做强二产,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2022年1-8月,源城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6.69亿元,增长13.5%;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6.65亿元,较2012年增长157%。规上工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分别增至103家、154家,税收超千万元工业企业15户,推动实施技改项目7个,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实施重点项目402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599.4亿元;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241.6%。扎实推进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超40亿元,扩园5.13平方公里、盘活低效用地1716.5亩,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广东省五星级优秀服务园区”。基本实现“三通一平”,鹏城·科技生态园、5G产业城、低碳产业园、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水主题产业园等产业平台规划建设加速推进,先后引进阿里巴巴数据中心、贝仕达克、集创兴科技等超10亿元项目,工业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现代招商体系,源城区工业项目签约动工竣工投产庆典、源城区投资环境推介会、提效破局现场会暨综合类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仪式、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暨招商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成绩喜人。
致力于做高一产,
都市农业欣欣向荣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4.2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93亿元,年均增长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30亿元增至2021年的3.44亿元,年均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1851元增至2021年的26455元,年均增长9.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源城区畜禽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农产品快检中心揭牌运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专业合作社190家、家庭农场45家,规模化蔬菜基地面积达4200亩。源城农业品牌初步成型,“春沐源”樱桃番茄、“神农宝”灵芝等11个特色农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菜篮子”“果篮子”打造卓有成效,坪围无花果、陂角土鸡、上村枇杷、高围五指毛桃等特色农产品备受青睐。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点,埔前“五村连片”成为河源乡村旅游代表性“打卡点”,坪围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上村村一道在2021年河源市乡村振兴擂台赛中摘得“金奖”桂冠。
致力于做旺三产,
第三产业亮点纷呈
源城区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陂角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野趣沟、七寨湖和老城“四宝”等现有景区档次逐步提升。旅游产业集群规模显现,春沐·禾悦庄温泉酒店、乡村四月等特色民宿蓬勃兴起,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景区、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等重点文旅项目高效推进,南片区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结盟营销,打造了“槎城之南”等3条省级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受市场认可的网红打卡点,民俗、康养、休闲农业等文旅消费持续火热。现代商贸流通稳步发展,万隆家居城、一通国际汽车城、数码商业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出新出彩,红星美凯龙万隆商城、夜市客家花灯街日益繁荣,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商汇大厦、坚基商业中心、万隆城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圈持续畅旺,多个知名餐饮、服装连锁品牌陆续进驻,成功打造太平古街、新丰江美食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日常商品和石油、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稳步上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建成全省首家村级双创电商创业园、全市首家“全国一站式物流分拨平台”。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21亿元,比2012年增长114.4%,年均增长8.8%。积极推动外经贸发展,开放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9.7亿元、年均增长6.0%。
项目为王快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源城区委、区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准扩大合理有效投资,聚焦重点领域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民生保障,统筹推进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增量带存量的突破口,持续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增长,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打牢基础、增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是“压舱石”
源城区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扩大有效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发改部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稳步增长,经济总量保持全市第一,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2012年1月-2022年8月,该区重点建设项目达402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599.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579亿元。以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类项目53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39.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30.6亿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的工业类项目112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104.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86.6亿元;民生保障类项目108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69.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49.8亿元;旅游综合类项目36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151.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159.6亿元;商业开发类项目93个,年度计划投资累计234.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252.4亿元。
有效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
源城区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第一抓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观念,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牵引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区上下形成共识,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航程上,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打造产业发展新地标。源城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其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园、精电增资扩产项目、航嘉(河源)工业园厂房及配套用房新建工程、广东贝仕达克科技有限公司基建项目、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项目的完工使源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
决胜生态发展新高地。源城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美丽源城项目建设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河源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河源春沐源·岭南生态旅游度假区、河源巴伐利亚庄园、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实施为该区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核心竞争力夯实牢固基础。
打好民生保障组合拳。源城区始终把做好民生实事、抓牢民生保障贯穿于民生领域工作全过程,通过实施惠民项目、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精准打出了民生保障的“组合拳”,包括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源城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啸仙中学扩建工程等教育项目、区人民医院新建发热门诊(感染楼)及高压氧楼迁建项目等卫生项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入学难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足、幸福感可持续、安全感有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完成河源市首家市场主体歇业登记,成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站,发出全市第一张经营乙类非处方药《药品经营许可证》……这些从源城区市场监管部门传来的消息,无不透露出源城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市场主体发展的努力与成果。
据了解,截至目前,源城区共登记设立市场主体84406户。其中,公司、企业24502户,个体户59699户,农户205户。为了让这些企业与经营个人能有更好的发展,源城市场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为该区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夯实了基础。
加快推进营商环境
综合改革
一是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企业已实现开办设立登记时间从1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各类市场主体设立、档案查询等业务均实现“最多跑一次”。二是大力推行企业开办专窗“全链条”服务。源城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建设“企业开办专窗”,申请人在“专窗”提交一份材料,即可委托工作人员一次性办理营业执照申领、印章刻制、发票申领、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登记等事项,且可选择办理结果“一窗通取”,真正实现办事人员“跑一个窗口”就能完成企业开办程序;同时,配合经营范围规范查询系统、广东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系统、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建设启用,为群众提供全程政策咨询、自助申报指导等服务。
深入推进
“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并联审批”。源城区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并联审批”,强化部门协作,依托电子化平台,推动各部门“信息共享、同步办理”,实现集成服务。同时,全面推广全程电子化服务,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线上办理,现已实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多业务、全流程、全区域覆盖,做到企业线上办照零跑动、申请材料无纸化。二是充分发挥“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一站式”“免证办”“营商通”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化。当前,“粤商通”平台已上线新办企业、疫情防控、消防安全承诺、惠企政策等多项高频服务事项。该局多渠道推广“粤商通”平台事项办理、政策推送、政企互动、企业中心等移动化服务内容,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下载注册“粤商通”并签订消防安全承诺书、开展年报等活动,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截至目前,共有87150户市场主体完成了“粤商通”注册,注册量排名全市第一。
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全面推动登记注册和许可审批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和“照后减证”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实施经营范围规范表述,优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落实企业登记“一址多照”“住改商”、集群注册改革措施,施行个体户全城通办、“自建房”住改商承诺制,放宽市场准入,并大力推进简易注销登记改革。2022年以来,相关部门共注销1305家公司、企业,其中简易注销572家,占企业注销量的43.83 %。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通讯员 刘飞腾 刘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