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三举措深入推进审批体制改革,不断壮大市场规模,今年以来——
新登记市场主体4564户
○本报讯 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改革释放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活跃则经济发展向好。源城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广东省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河源市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等新规新策,通过三项新举措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加快释放商事主体住所资源,全区市场主体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4564户。
一是放宽住所登记。试行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有效实现市场主体的集约型管理,满足商事登记电子化办公的发展趋势,方便市场主体创业创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2022年5月,源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机构——源城区创新创业科技服务中心通过“一址多照”方式为入孵市场主体提供相关证明,免去入孵企业需管委会单独出具住所证明的烦恼。同时,积极完善“住改商”告知承诺制,要求住所申报承诺制,即申请人必须对申报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今年以来,全区有3户市场主体通过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成功办理准入登记;有294户市场主体通过“住改商”承诺制成功办理准入登记。
二是允许市场主体歇业登记。《条例》规定,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歇业期最长不超过3年。歇业制度的实施,给予市场主体暂停后再起跑的制度保障,在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的同时,给因“不可抗力”导致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一定的休整时间,对餐饮、旅游等行业主体意义重大。今年3月,该区成功办理全市首例市场主体歇业登记。
三是实施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广东省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支持和鼓励属于同一集团管理的大型连锁便利店总部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界融合、资源共享,通过在便利店设置乙类非处方药销售专区或专柜,更好满足居民24小时日常急需用药的多元化需求,从“小切口”入手,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居民购药的便利感和体验感。今年3月,该区在全市率先发出首张经营乙类非处方药《药品经营许可证》,标志着我市推动乙类非处方药审批告知承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民迈步进入24小时购药便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