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所一亮点” 奏响基层治理交响曲
——源城警方全力打造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版”
■市公安局源城分局举办基层基础管控平台应用技能“大比武”活动,进一步提升派出所对管控平台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长塘派出所努力打造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新样本,进一步筑牢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埔前派出所成立以民警张志越名字命名的警务工作室,进一步激发了社区警务工作新活力。
■下角派出所努力构建以最小应急单元为主的防控新格局,不断织密城市安全“守护网”。
■源西派出所通过引入基层基础管控平合,全面推进基层基础管控工作提质增效。
秣马厉兵正当时。4月1日,市公安局源城分局组织全局8个派出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基础管控平台应用技能“大比武”活动,这是该局对“一所一亮点”工作的一场“期中”考试,更是其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全面促进基层基础工作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工作的一线战斗堡垒,是整个社会治安防控的基础支撑。2021年10月以来,新一届源城公安分局党委班子主动适应社会治安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抓基层打基础导向,及时成立了基层基础办公室,并在全局各派出所部署开展“一所一亮点”工作,由每个派出所自主深耕一项以上基础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全局派出所全面开展,进一步筑牢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一所一亮点”,该局社会面防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22年1—3月份,该局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7.3%。
基础实则基层安,通过开展“一所一亮点”工作,该局已探索走出一条以派出所各自谋划为点、以全面推进基层基础管控平台建设为主线的点线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目前,该局这一份做好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答卷仍在缓缓铺开。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今后,该局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内在动力,全力打造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版”,为推动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而贡献源城公安力量。
■组稿/摄影 本报记者 苏勇军
通讯员 谭琨 陈思宇
长塘派出所:
打造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新样本
当你走入长塘派出所管辖区域,你会发现这里隐藏着很多背街小巷。长塘派出所的民警告诉记者,长塘派出所辖区属源城区老城区,辖区内近2000间出租屋,大部分存在“残、旧、挤、窄”的特点,且大多位于迂回、曲折、盘根错节的背街小巷中,技防水平不高,门牌号码缺失或混乱,出租屋登记管理存在漏洞,出租屋内居住人员流动性大、身份类型相对复杂。
为切实做好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该所争取地方党委支持,成立了由新江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挂帅的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专班,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原出管所人员和社区干部组成的专门队伍,通过突出管理、打击“两手齐抓”和技防、人防“双轮驱动”,切实构建由党委政府牵头、公安主抓、社区书记及专干配合的工作格局。
突出管理、打击“两手齐抓”是该所的一个抓手。一方面,定期开展“入屋”清查行动,及时做好出租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注销;不定期组织警力开展便衣伏击,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治安环境全面净化。另一方面,通过张贴布告、宣传标语、警民恳谈等方式,宣讲政策法规,积极争取辖区群众的支持,让屋主主动登记、主动提供线索。据统计,今年以来该所共核查出租屋1100户,核查居住人员1260人;排查整改消防隐患50多处。
突出技防、人防“双轮驱动”。该所积极引入技防设施,共在辖区安装监控设备307个(其中发动周边商铺、群众在大街小巷安装245个视频监控),在重点区域新设治安岗亭1处,实现了24小时在线巡防、徒步和摩托车交织巡逻的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治安巡防工作格局。截至目前,该所共盘问检查可疑人员2500余人,制止打架斗殴50多起,有力震慑和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自2021年底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出租屋涉黄警情,从以往每月四五十起到实现“零警情”的转变。
埔前派出所:
激发社区警务工作新活力
在源城区埔前镇圩镇说起张志越警务工作室,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有民警张志越在,大家都觉得平安、踏实。2021年10月份以来,埔前派出所以“一村(居)一警”为依托,通过成立以张志越名字命名的警务工作室,提升品牌效应,实现警务再前移。
埔前圩镇作为埔前镇的中心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辖区场所多、车流大、人流密集、商业网点多、常住人口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张志越告诉记者:“分局党委能以我的名字命名警务工作室,就是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所以,我得对得起这份荣誉,对得起这些老百姓。”张志越这样说,也的确这样做了。自警务工作室成立以来,这里就成了乡亲们的“多功能室”。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管他属不属于警务,都喜欢找张志越说说,听听他的意见。
走进张志越警务工作室,可以看到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设置的“服务总台”,开展出租房“旅馆式”管理,对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并对辖区31家单位员工招录进行前置审核,真正达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及时变更”的目的。同时,按照辖区出租房屋结构、消防隐患、治安防范、房东履职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定期实地评估,悬挂星级评定公示牌。
工作室里还有警民联调中心,将民事调解、治安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融合,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接到各类矛盾纠纷58起,成功化解55起,调解成功率达95%。
此外,该所还积极发挥辖区乡贤力量,利用其地缘、人缘、亲缘等优势,培育平安类社会组织,先后成立了埔前民兵义警队、“老街卫士”义警队,共同开展治安巡逻、邻里守望等平安守护行动,让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将矛盾化解在小、处置在早,打造警民良性互动的平安共同体,有效构建警民共治格局。
下角派出所:
构建以最小应急单元为主的防控新格局
走在太平古街、翔丰商业广场等地,随处可见挂有“最小应急单元”的蓝底白字牌子。一些商家的工作人员也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就是最小应急单元的应急力量,可以随时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2021年10月以来,下角派出所在上城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广泛组织、发动引领辖区群众围绕辖区太平古街、翔丰商业广场等重点商圈全力建设最小应急单元,形成城市应急安防力量,不断织密城市安全“守护网”。截至目前,该所在太平古街商业街已建立了24个最小应急单元,应急处置力量达到400多人。
据了解,最小应急单元,是指由单位、场所、重点目标等安全防范责任单位负责组建,能够开展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协助公安机关先期制止正在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
自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在全市公安机关铺开以来,该所结合辖区太平古街、翔丰商业广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派出所、城管、物业管理处和商户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采用重点单位企业单独组建或相邻商户捆绑组建的形式成立最小应急单元,并分别配备遥控报警器、盾牌、钢叉、脚叉等应急器械,切实形成公安、城管、物业安保以及商户等人员组成的“专业+辅助”联防体系。此外,该所围绕器械使用、应急防范、案事件处置等工作,组织最小应急单元成员进行培训,并分批次、全覆盖进行对抗演练测试,着力提高了最小应急单元的处置能力,初步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的“以快制动”的工作目标。
自最小应急单元成立至今,太平古街、翔丰商业广场等重点商圈的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50%,并及时制止醉酒闹事行为3起,帮助查找走失儿童、老人11人。
源西派出所:
实现治安要素管控新局面
从根本上管住人,以技术实施精准管控,这是源西派出所在推进社会治理中所作的新尝试。
自2020年11月源西派出所、新宝派出所合并成立新的源西派出所以来,该所秉承“基础实则基层安”这一理念,举全所六成的警力投入社区警务工作,专职负责对辖区治安要素的日常管控。但由于社区民警普遍年龄偏大、日常信息采集方法落后、考核量化没有抓手等客观原因,导致该所在基层基础管控工作中耗费大量的警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该所按照分局党委的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向科技要警力,向智能要战斗力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市公安局科信支队的大力支持,引入基层基础管控平合(下称“和社区”APP),全面推进基层基础管控工作提质增效。
全面推进管理智能化。该所采用“传统+智能”的管控模式,在“和社区”APP上先期开设三个业务模块,并设置好工作规范,制定标准化业务流程,把对治安要素的管控进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把社区民警的工作进行可督促跟踪、实际工作可量化、工作质量可视化管理。
全面推进管控精准化。通过“和社区”APP,该所前期设置好管控的标准和要求,梳理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制定标准化业务流程。同时,由系统自动派单给社区民警,社区民警根据前期设置好的标准和流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全面推进考核科学化。通过“和社区”APP,该所可对民警平时完成的实际工作量、工作轨迹、欠缺内容、质量如何等都有可靠科学的评定依据,真正做到对社区民警进行事前指导、事中监测、事后评价,切实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