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新阶段工作重点
致力抓好六项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
■源城,新丰江畔的明珠。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源城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城市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高。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加快打造全市综合枢纽、发展引擎,更好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实体经济,加大有效投资,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推动三大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能级,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建设现代产业园区。 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对标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产城融合、产旅融合,实现与高新区一体化发展;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园三期、低碳产业园开发建设,强化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拓展产业空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主动承接“双区”产业溢出,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双区总部、研发+源城生产基地”的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6+4”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税收、投资强度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市最高水平。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引导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园区现代管理水平。改革园区投融资开发建设模式,将全区工业项目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服务,推动园区实现自主开发建设、滚动造血发展。建立现代招商体系,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激活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留用地等资源,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文创街区、专业市场,完善高端商务配套设施,优化中山大道、越王大道、长塘路商圈体系,打造城市时尚消费集聚示范区;加快健康、家政、物业等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大数据、网络平台直播等新兴业态,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坚持“农科融合”,突出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示范,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现代都市型农业。 建设若干高科技农业园、产研园和一批农业试验室、农业科研基地。以农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为现代科技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与“双区”农业科研创新及示范基地合作对接,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品类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畅通“双区”销售渠道,提高源城农业的附加值、影响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全域全面“融深”“融湾”步伐
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必须更加注重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在竞争中合作,在融合中发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推进全域全面“融深”“融湾”,思想的大解放是重要前提。要跳出源城看源城,对标“双区”,正视差距,迎头赶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思维,摆脱路径依赖、思维定势,一切从省情、市情、区情出发,推动改革成果一件一件落地,让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在源城成为常态。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借鉴“双区”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中的成果和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积极参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跨部门全链条“一件事”改革,促进平行条块事项集中办理;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全力打造珠三角平均水平的营商环境。要持续推进事权下放。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争取新一批事权下放源城区;进一步向镇(街道)下放更多事权和财力,切实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和财政保障能力。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政企分开,支持区属国企做大规模、做优资产、提高效益,使国企在落实区委、区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重点任务中肩负主平台职责、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是深度“融深”“融湾”。推进全域全面“融深”“融湾”,与“双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互补发展、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是有效路径。要加强产业科创协同共生,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加快构建与“双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成为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要加强交通衔接,推动城区、园区、景区与高铁站无缝接驳、与高速公路出口快捷联通,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要加快推进政务民生融通,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同城化、一体化。
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源城
坚定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就业保障政策,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多措并举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特困家庭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深化初中升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与“双区”的各类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路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交流共享,提升源城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深入实施健康源城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双区”优质医疗资源,推动源城医疗集团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残疾预防水平,构建医教康共同体。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镇村延伸,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建设。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加大投入补齐文明创建短板,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打赢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壮大源城志愿者队伍,丰富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源城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源城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源城文化建设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文化产业圈。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行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健全智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深化发展具有源城特色的工作方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源城。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竞争力
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优质环境打造,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现代化治理,努力建设高水平“首善之区”,不断提升区域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构建“三区两带”城市格局。推进“多中心、组团式”空间规划布局,构建“三区两带”城市发展格局。具体是要活化老城历史文化活力区,让老城重新焕发新活力;优化北部城市功能核心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加速整治提升城乡接合部市容市貌;建设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致力打造“融深”“融湾”重大发展平台、示范窗口和中心城区新的增长极;打造西部健康休闲旅游功能带,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提升现代街区风貌,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完善城市管网建设,加强幸福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是创新城市管理。强化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统筹各项治理“一张网”,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效能。加快建立“政府推动、社区实施、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物业等平台建设,实现“数字+”与城市运营管理、社会交往生活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便捷化管理水平。
四是促进人口人才发展。要贯彻人口发展战略,做好人口增长规划,实施积极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要抓住赣深高铁通车、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建设以及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和流动等重大机遇,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和各类人才落户源城、就业源城。实施外出河源人回流工程,力争“十四五”期末常住人口突破百万,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全面促进青年成长发展,努力构建具有源城特色的青年发展体系。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
推进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市民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河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
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建设具有岭南风韵和客家人文特色、现代宜居的精美乡村。
二是发展都市型乡村产业。立足城郊和毗邻旅游景区优势,谋划发展引领都市需求的高品质乡村产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培育产业融合类农业园区。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推广“源城蔬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源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康养休闲、乡村旅游、研学体验等产业,推行“乡游、村乐、民宿”联动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两晚三天”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探索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质量;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源城各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办好源城的事情,关键在党、根本在党。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源城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不断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把源城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中去把握、去考量、去推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是严管厚爱建强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完善干部责任落实监督考核机制;深化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谋划建设区委党校新校区,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探索源城干部到“两个合作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跟班学习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基固本夯实基层堡垒。实施好新一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类打造一批基层党建示范典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加快推进“智慧党建”云平台和“1+7+N”党群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正风肃纪净化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全区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专题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