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源南镇以“工业立村、农业美村、商旅强村、科技兴村”为主线——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全力打造城市客厅
■源南镇风光村的景观带
■白田村下坝葡萄园,是当地主要产业之一。
■源南镇风光村里的小花园
■源南镇各村都建有文化广场,村民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去处。
■很接地气的乡村振兴墙绘
核心提示
近年来,源南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源城区委提出的在河源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征程中走在前列的发展思路和要求,以打造河源新“城市客厅”和都市经济新引擎为目标,以“工业立村、农业美村、商旅强村、科技兴村”为主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主动谋划、攻坚克难,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城市扩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培育等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源南特色的城镇化乡村振兴之路,辖区乡村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区领导“把脉开方”: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要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3月下旬,源城区委书记邓卓文率队到源南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在实地查看了白田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后,他对下一步加快推进源城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邓卓文要求,示范点建设要结合实际,用心谋划、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打造亮点,按照“造环境、谋主题、兴产业”的时序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规划,对示范点建设工作进行再梳理、再细化,及时补齐短板,努力把示范点做得更有地方特点。对乡村整体规划要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合理到位,弘扬本地特色文化,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打卡点、观光点、体验点。要认真谋划,与周边景区景点同步进行规划,逐步丰富相关业态,满足更多游客和市民旅游消费需求;要加强宣传,提高乡村特色旅游的知晓率,创新发展模式,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源南镇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风貌提升为抓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源南镇各村实施了人居环境示范点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接下来,该镇将认真落实源城区委要求,着力打造白田村下坝美丽庭院项目,务求示范点建设取得更明显成效。据了解,白田下坝自然村位于城西片区,东接205国道、南接巴伐利亚庄园、西接粤赣高速公路城南出口、北接七寨湖水库,距离市区仅20分钟车程。源南镇根据下坝村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优美的环境,以双休日休闲、亲子文化、“下午4时半经济”为主题,打造生态下坝核心生活区、经济区,届时将成为市民城郊乡村休闲体验半日游项目,有望成为河源短途娱乐新亮点。
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
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标杆
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充满田园诗意风光……这是如今的源南镇白田村马口岗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9年初,源南镇、市派驻源南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协商决定通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来树标杆、创示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各村乡村振兴工作热情。源南镇和工作队经过调研酝酿决定,将白田村马口岗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为使示范点建设尽快见效,源南镇和工作队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倾情倾力推动示范点建设。
如今,马口岗随处可见新建的党建宣传设施、道路指示牌及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宣传标语等,村道两旁新增绿化面积约1560平方米。白田村对马口岗内的村道进行升级改造,铺设沥青路面,改造总长度约2公里;对马口岗片区铺设污水处理管网约5000米,实现雨污分流。同时,为方便村民停车,在村民房前画定停车格103个,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马口岗新建的小公园是白田村推进“四小园”建设的一个缩影。白田村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用庭院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打造“四小园”,美化村容村貌,点缀美丽乡村。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四小园”管护承诺书,形成长效管护机制。目前,白田村累计建设101个“四小园”,盘活空置闲地打造小公园3个,改造提升小菜园、小果园98个,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颜值”,在“三清三拆三整治”方面,除了日常的垃圾清运、日常保洁工作外,白田村在马口岗设立了党员责任岗,由4名党员干部对辖区内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日常督查,对每日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村民整改,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曾经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地,现在改造成了党群服务驿站。党群服务驿站内功能场室齐全,集基层党组织活动、培训教育、村民小组办公、村民议事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憩娱乐好去处。
党群服务驿站周边还建有活动广场、小舞台、停车场、休憩地,增加各种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马口岗的变化,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据悉,马口岗新建的综合楼及活动广场所占的3000多平方米土地,是19户村民主动捐献出来的。这是村民用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共建共享幸福白田的生动写照。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乡村风貌有了大变化
在源南镇辖区各村,每条村道上都能看到有人在负责保洁。据悉,该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了长效保洁管理制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个村民小组安排1-2人,按照路段进行分工,实现了保洁全覆盖,保持乡村整体干净卫生。
今年以来,源南镇按照“分区分片、网格管理、定人定责”的工作原则,建立完善了由镇领导班子驻村,村“两委”干部包片,村民小组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其中每个网格包含3名网格员,每名网格员服务联系约6户群众,镇振兴办再将各项任务细化梳理分解到网格小组具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据统计,源南镇各村民小组已实现网格全覆盖,全镇共组建34个网格,网格员队伍达108人。
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源南镇党委政府整合项目资金,以“微改造”的形式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一是改造家禽棚舍,通过奖补方式,对圈养家禽棚舍的面积、外观、位置进行统一规划整改,共整改破旧鸡舍127间。二是改造“四小园”,在群众原有小菜园、小果园的基础上,拆掉废旧破损塑料围栏和泥砖墙,统一规划“换新装”,用竹篱笆、鹅卵石等材料进行改造提升。目前,该镇累计新建“四小园”291个。三是改造村道围墙,为提升村庄风貌,在村道边增加围挡1470米。四是修补破损路面,对部分破损路面进行修补,共硬底化1300平方米,改造铺设污水管道1340米。
党建引领夯实基础
乡村振兴有了坚强保障
近年来,源南镇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统筹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双下村就是其中一个亮点。
双下村是源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市区南片区,辖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50人,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99人,村集体年收入80万元。
双下村党支部于2015年升格为党总支部以来,以党建统领全局,全面释放党建核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其中,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双下村先后投入400余万元,用于村委会办公楼立面改造、党建宣传栏和村务宣传栏改造,增添党员活动中心、党员阅览室、人大代表联络站、气排球场,新建文体广场、停车场、篮球场和两个小公园,改造水墨古墙,打造集公共服务平台、办公场所、活动场所、服务群众场所于一体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惠民信息等,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源南镇实施乡村振兴的总基调。近年来,该镇重点抓住“领头雁”和“先锋队”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建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是实现组织振兴的关键环节,自2018年以来,该镇党委累计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26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其中榄坝村党总支部书记通过专项选拔成为乡镇公务员,双下村党总支部书记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同时,该镇加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坚持抓好源头选好“苗子”,经过培养锻炼,全镇共确定7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结合区“筑基工程”,选聘5名村级后备干部,实现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新鲜血液不断、乡村振兴活力不断。二是注重培训学习提本领,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源南镇历来十分注重引导镇、村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生活各项制度。2019年以来,该镇党委利用“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第一议题”制度,累计开展集中学习170余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积极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各类培训班20多期,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履职履责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生活全面从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墙绘丰富乡村文化
乡风文明有了新提升
眼下,走进源南镇各个村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幅宣传乡村振兴的墙绘,让原来平淡的房屋外墙、破旧的围墙变得生动美观,不仅宣传了乡村振兴,美化了人居环境,而且促进了乡村文明。
源南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就是要让群众看到、得到、做到——看到村庄发展带来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做到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去。
据介绍,为了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宣传引导工作的融合点,源南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工作队多次研究后决定,把乡村振兴有关宣传内容以墙绘的形式来表现,有效美化了村庄,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目前,该镇已绘制乡村振兴墙绘176幅,面积达5180平方米。
乡村振兴墙绘,绘制的是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乡风文明;绘制的是标语口号,反映的是乡村新貌;绘制的是理论政策,反映的是喜人成效。这是源南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创新的宣传举措,目的是让群众看得进、记得住、用得上,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浓厚氛围。
源南镇乡村振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村巷道、房屋旁、菜园边等墙面绘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乡村振兴政策、移风易俗、环境整治、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让“乡村振兴人人参与”的思想入村、入家、入人心。在乡村振兴墙绘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镇、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三度”不断提高,乡村振兴齐参与的氛围逐渐浓厚,村民乱扔垃圾、房前屋后乱堆放等不良习惯得到有效改善。
除了绘制乡村振兴墙绘外,源南镇根据实际情况,在辖区村口、主干道围墙等醒目处、空白处见缝插针,因地制宜设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户外宣传栏10个、悬挂宣传标语横幅70幅等,多层次、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全力以赴拓展宣传新阵地,争取乡村振兴宣传全覆盖。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通讯员:刘少娟 陈冠荣 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