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乘势而上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2021-03-02 10:36:23 来源:河源日报

■工作人员正在培育兰花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坪围村新貌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坪围村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无花果种植基地已成为坪围村的主要产业之一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春天的坪围村,繁花似锦。走进村庄,村道四通八达、整洁亮丽,一些村民在文体公园散步玩乐,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短短4年,这个省定贫困村发生了巨变:6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4000元提高到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4.5万元跃升至109万元。2019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在刚刚落幕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坪围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是我市唯一获表彰集体,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受表彰的村级先进集体。

模范坪围

党建引领树牢为民服务之公心

沿着205国道旁醒目的指示牌,驱车进入坪围村,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沿途都是绿草茵茵,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没法走,车没法行,村里没法发展。”为村民服务了20多年的坪围村党支部书记李远通,至今尚能回忆起村里以前道路不通时的情景。

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205国道至坪围村铁场附近的一条长2.93公里的水泥路村道建成通车。路通则财通,2005年坪围村先后引入福源果场、东兴旺农场、红锋旺无花果场、蓝天中医药公司种植基地,着力打造水果种植基地,坪围村的经济逐步有了起色。2016年起,该村借助对口帮扶的契机,继续加大道路修建力度,新修或扩建村道37公里,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村道还将进一步升级,铺设沥青路面,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李远通说,该项目已纳入埔前镇五村(坪围村、上村村、高围村、陂角村、埔前村)连片开发规划鹏城大道项目,村道将从9米扩宽至20米,连接205国道与西环路。

修路,只是李远通和他的同事们秉承公心为群众服务的一个缩影。李远通对村里各家各户的大小事情特别上心,谁家闹矛盾,有困难,他都会当成自家事去解决;谁家有个大小喜事,他都上门道贺。与李远通共事多年的村委委员朱运通说,李远通不仅对自己要求高,对村干部的要求也非常高,村民交代的事要立马办,在进行的项目要随时跟进。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村委班子都形成了雷厉风行、踏实肯干的办事作风,这也让群众对村“两委”干部更加信任和拥护。

这一切,在源城区副区长、埔前镇党委书记罗中正看来,是该村突出党建工作,党支部引领作用特别明显的一种表现。“选好了‘领头雁’,配强了班子,村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据悉,该村现有党员81人,村民代表33人,个个都做到了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近年来,坪围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裕坪围

多元发展夯实富裕奔康之基础

2月24日,坪围村兰花基地的花农正在培育兰花新苗。今年春节期间,这里的数万株蝴蝶兰被市民抢购一空。

由坪围村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结对共建的坪围村花卉产业示范基地,总投资350万元,总规划建设面积40亩,分两期建设,包含农业产业展示基地、民宿农家乐和兰花温室大棚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二期亦已动工。今后,该村将充分依托广东省农科院花卉所技术力量和资源,“借船出海”发展蝴蝶兰花卉种植,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要发展,主要靠产业带动。坪围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紧紧抓住了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2016年,大鹏新区驻村扶贫工作队进行摸底调查和考察后,认为红锋旺无花果场种植的无花果有产量高、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其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拓展的发展空间,是开展产业扶贫、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的优质项目,确定将种植无花果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2017年年初,坪围村由村经济联合社牵头,动员61户贫困户成立了坪围村大鹏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无花果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每年获利20万元(其中17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每户可增收3000元)。目前,坪围村种植无花果180亩,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发展无花果产业的贫困村,也是河源种植最早、规模最大的无花果种植村,故被称为河源“无花果第一村”。这里的无花果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最远的卖到黑龙江漠河,无花果已经成为坪围村的“致富果”。

与此同时,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积极响应水果种植号召,先后建设了皇帝柑、砂糖桔等集生态旅游、种植于一体的特色水果基地,打造河源“特色水果第一村”。目前,该村已种植水果面积2000多亩,村民人均年分红收入超过3000元。

从无花果到兰花,产业多元化让坪围村的经济发展走在了许多村庄的前列,但好戏还在后头。据了解,坪围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已制定完成,该村将定位为南天养生谷、林业科技示范园、山水文化旅游区、乡土风情度假区、生态养殖基地、浪漫花海区、生态果场采摘区、田园乡村风景区、乡村文化体验区、有机稻种植区、生态瓜果采摘体验基地和防护林等,立足于以农业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多元产业结合,乡土文化有机渗透,基础服务设施良好的乡村区域,打造集特色中医养生、休闲农业、山体观光、乡土风情度假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型美丽乡村。

罗中正表示,当前坪围村已经打好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未来将重点谋划高端精品民宿项目,打造全市水果集散中心,走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只要坪围村按照规划狠抓落实,未来5年村集体收入将达到500万元。”罗中正非常有信心。

宜居坪围

率先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据悉,为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和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日常卫生保洁向生活垃圾分类延伸,坪围村从2019年10月开始试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机制,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开启了垃圾处理上门收集、有序分类的新模式。

每天早上,在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下浪小组,64岁的村保洁员廖国友早早就骑着装载几个大垃圾桶的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而村民们也早早拎上自家的垃圾桶,等候在门前。

现在的坪围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道宽敞平整,公共设施健全,绘就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图画。而在这里,你看不见垃圾——整个村没有一个公共垃圾桶。在此之前,村里设有32个垃圾池,200—300个垃圾桶,全村生活垃圾都由1个村保洁员负责清运。垃圾池、垃圾桶的垃圾如果没有及时清运,容易滋生蚊虫,产生异味,而且经常出现家犬翻桶拖拽生活垃圾的现象,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

为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和人居环境,坪围村从2019年10月撤销了村里的垃圾池、桶,开始试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机制,在原有保洁员的基础上,增加了7名保洁员、7辆三轮车及配备垃圾分类桶,并且村委会给每户村民配置了垃圾分类桶。

为了改变村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坪围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包户制形式将全村家庭户分到党员干部身上,负责宣传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及监督实施情况。同时,为了增强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驻村党建指导员谢丽娟带领村“两委”干部入户宣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向各户派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倡导村民从我做起、积极主动、义不容辞,争当垃圾分类先行者、传播者和监督者,培育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文明风尚。

如今,坪围村的保洁员每天两次定时上门收集垃圾,越来越多的村民日渐养成了每天早上7:00—8:00,下午3:00—4:00垃圾放门外,其他时间垃圾不出门的习惯。村里的保洁员将每家每户收集到的垃圾,再统一分类收集、密封清运到垃圾压缩处理站,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坪围村实现全村保洁覆盖面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95%以上。

据悉,为健全制度,加强长效管理,坪围村还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监督村民,以此增强对垃圾分类收集认识,自觉进行分类收集,切实提升垃圾分类收集实效,共建坪围美丽、宜居幸福家园。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通讯员 吴少聪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