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统筹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
为人民建设美丽城市
■鳄湖西门井改造效果图。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工程预计明年6月全面完工,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散步的绿色空间。
■源南镇双下村新建的公厕占地75平方米,内有男女厕位、第三卫生间、化妆室、保洁房等,富有浓郁的客家建筑特色。
■改造一新的东北直街。源城区今年将继续打造10条精品示范街,东北直街是其中之一。
■城管部门统一配发新的巡逻用车,助力精细化管理城市工作。
■城管部门正在拆除违规广告牌。今年以来,共拆除2884块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牌。
核心提示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源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坚持内外兼修、“面子”和“里子”并重,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品质更新,奋力推动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城乡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更新
提升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最近几个月,市民们都可以看到老城鳄湖公园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据了解,该项目第一阶段改造任务水生态综合整治预计将于今年12月底完工,而整个项目改造将于明年6月完成。届时,鳄湖公园将揭开新面纱,以全新的样貌与市民见面。
据了解,鳄湖公园改造项目分为水生态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工程包括清淤换底、西北门塘截污、补水工程、排涝工程等;第二阶段将对鳄湖的现有景观进行改造,拆除部分水上构架桥,并结合河源本土文化,改造或复建荷堤倩影、游船码头、对歌台、古榕夕照、玉堤涟漪、长桥旧月、景观水榭、九曲排青、东门城楼及青曲牌坊等景观设施,刷新老城区的“绿色颜值”,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散步的绿色空间。
从今年6月起,鳄湖公园的改造就牵动着河源人民的心。这个拥有12公顷水面的公园,不仅是融优美湖光水色和客家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公园,还是承载了几代河源人美好记忆的公园。公园内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鸣凤桥和飞鸾桥更是见证了河源的发展和变化。公园景观的升级改造,可以让市民及游客更好地了解河源的历史文化,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旧城遗址和文化遗存的良好氛围。
鳄湖公园改造,是源城区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更新的一个缩影。
随着源城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生项目建设方面,“百街千巷”稳步实施,建成10条精品示范街,完成391条普通街巷、15个水浸点整治;越王小学、康宁路小学落成启用,东埔中学、啸仙中学和源西街道中心幼儿园新(改)建工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龙岭五路升级改造,南湖中路全面贯通,鹏城大道顺利建设,10个老旧小区实现提档升级,新(改)建10个小公园(小广场)、3座公共厕所和一批旅游厕所。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方面,启动鳄湖水生态综合整治,东埔河、三王坝河、金竹沥等较差水体整治稳步推进。
源城区委书记邓卓文近日在调研老城改造项目工程时指出,“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不但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更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突破口、连接民心的纽带,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各项项目进度,特别是要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既要改造好,也要控制成本,确保项目取得成效、形成特色,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真正把民心工程做好做实。
据悉,今年,源城区住建部门承办“百街千巷”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和宜居社区创建4件2020年度区“十件实事”,以及东埔河五期治理工程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致力于让城市建设更有品质、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更安全。目前,“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10条精品示范街已全面启动,621条普通街巷综合整治已全部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项目总体预计明年春节前可基本完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有7个小区进场施工,其余小区已启动招标文件挂网手续,预计年底可基本完成10个小区改造任务。鳄湖水生态排水排污综合整治工程,水质改善部分已完成清淤换填、西北门塘截污纳管,预计明年春节前可实施生态补水,明年6月全面完工。“广东省三星级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各社区正抓紧编制参评视频材料和台账资料,预计能顺利通过12月份“创宜”考核验收。此外,东埔河五期治理工程、中堤路(化龙路、竹园路)及河源广场排污口整治、啸仙中学扩建工程(一期)、东埔中学扩建工程、竹园城市地下停车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均稳步推进。
“厕所革命”成效显著
新公厕为城市文明建设加分
白墙灰瓦、客家风情、功能齐全、干净整洁……近日,市区中心城区13座公厕悄悄地华丽变身,不仅外观造型新增客家文化特色,内部功能也不断完善,成为河源城市文明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源城区城管执法局深入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将“厕所革命”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巩固卫生城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等多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心打造“一厕一景”,巧用“加减乘除”法,提升城市“颜值”,积极营造“眼看干净、鼻闻不臭、舒心如厕”环境,在全省公厕建设管理中打造“源城样板”。
比如新江街道龙尾坝社区市场新改造升级的公厕,其外观造型与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相似,内增无障碍卫生间、保洁房、值班室等,应急灯、指示牌、文化标语也随处可见,彰显着城市温度。据悉,龙尾坝社区市场公厕于今年9月改造完毕,有效解决了社区附近居民如厕问题。
更加高级的是中心市场公厕。公厕是一座二层建筑,一楼设有第三卫生间及男厕,还配有吊顶电风扇以去除异味,二楼设有女厕及保洁房。整座公厕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环境整洁。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该公厕还为市民提供免费Wi-Fi网络功能。
源城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按照“一年大见成效、两年重点突破、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该局共完成新改建厕所24座,其中新建11座,改造13座,基本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查找方便、管理有效、文明如厕”的目标。今年,市区中心城区已改造升级13座公厕,改造后的公厕均注重通风采光、面积适宜、标识清晰、方便实用、节能环保。厕所外部设计增强室内外设计的景观和谐性与艺术性,着重突出岭南特色,建筑材料、设计风格与自身特色和周边整体环境布局协调,内部配套设施干净整洁,功能齐全,实现“一厕一景”。
接下来,河源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1年计划投入15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中心城区20座公厕,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厕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小公厕更好彰显城市大文明。
狠抓精细化管理
不断优化城区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城管形象,近日,源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开展执法队员全员培训为抓手,分岗位、分层级组织举办全区城市管理执法服务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区城管执法局机动中队、各镇(街)执法中队所有在编人员、业务骨干共计269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为期4天,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进行,采取主题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队列训练、防暴演练等形式,重点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律法规体系、违法建设治理、仪容风纪规范教育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
源城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相关管理权限由市下放到区,区城管执法局以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为目标,坚持不懈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切实攻克环卫保洁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环卫车辆飘洒滴漏等问题,源城区城管局坚持问题导向,抓严抓实抓细环卫保洁工作,奋力打好环境卫生攻坚战。一是实施清扫分离,实现快速保洁。督促保洁企业增加人员及设备,专人专职分别负责保洁和清运工作,增加配备100辆电动保洁车辆,确保及时快速清运生活垃圾。二是统一车辆标识,打造环卫作业亮丽风景线。对标垃圾分类工作要求,统一密闭改装环卫清运车253辆,统一环卫清运车垃圾分类标识230辆,统一制作并发放环卫车牌650套(含物业保洁车辆),统一规范了环卫车辆,全面实现了密闭运输。三是加大对城市“家具”冲洗力度和密度,提升主次干道“颜值”。安排专人加强垃圾桶、果皮箱及周边的清洗力度,坚持每日一清洗一擦拭,利用高压水枪加大对人行道的冲洗力度,坚持每周两冲洗,不断提高主次干道整洁度。
强力拆违,净化城市空间
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既定的城乡规划秩序也不得随意破坏。近日,源城某旅游景点庄园小区内多户业主存在私自加层加建、乱挖地下室的情况,在收到区城管部门的《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设通知书》等执法文书后仍继续动工建设,安全隐患极大。城管部门依法启动强制拆除程序,对该小区违章建筑组织实施拆除,共拆除违法建设6处,拆除面积约1235平方米,清理废弃钢筋约2吨。
除了对违章建筑保持零容忍,源城区还高度重视清理户外违规广告等违章建筑,持续净化城市空间。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的通知》精神,持续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全面摸底排查,分类登记造册。对市区内LED、三面翻、楼顶广告等不同类型户外广告分门别类,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建立全区户外广告工作台账,实行动态更新管理,确保做到底数清、数量明,实现全区“一本账”。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户外广告管理机制。实施属地网格队员+广告宣传专员+机动中队管理机制,由网格队员充当网格“侦查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及时引导,及时宣传,做到三位一体。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拆除违规户外广告。针对市区范围内高危广告、破旧广告、内容不健康广告等存在安全隐患户外广告牌开展专项拆除整治行动,共计拆除2884块广告牌,清除门店、房屋出租等乱张贴9万多张,清理“牛皮癣”2万多处,有效净化了城市空间。四是加强户外广告宣传,提升市民规范设置户外广告意识。坚持从源头治理,边执法边普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微信推文、电视台等多种方式途径开展户外广告规范设置宣传,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坚持处理一处、宣传一处、巩固一处,派发宣传手册1万多份,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文/图 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通讯员 钟志科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