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产业兴旺有奔头 生态优美有乡愁

源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果丰硕

2020-09-16 10:35:04 来源:河源日报

■上村村既现代又有乡土气息的交通驿站

■高埔岗大水井民宿,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

■源城区中田村莲塘岭蔬菜基地,是市区群众的菜篮子。

■陂角村美丽庭院建设成效显著,是源城区的示范村。

■双头村的“良田百亩”,这是广大群众致富奔康的希望田野。

核心提示

近年来,源城区紧紧围绕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五个振兴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首善之区的优势和魄力,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建成了全市首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全市首个村级电商创业园、全市首个村级农产品快检中心等重要载体,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提供了源城案例,为继续当好全市乡村振兴排头兵注入了强劲动力。

建成河源首个

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2019年12月30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名单”进行公示,全省共20个镇入选,高埔岗街道凭实力成为河源市首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

近年来,高埔岗街道坚持实施“旅游富街、工业强街、文化兴街”三大战略,依托独特地域文化、乡土民俗、历史遗存、传统工艺等资源,打造情调韵味浓郁、旅游业态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集聚区,全力推进源城全域旅游核心区建设和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高埔岗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辖区去年游客接待量达190万人次以上,带动增加就业岗位1820多个,旅游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富民能量。

旅游风情小镇是一个“非镇非区”的空间区域,高埔岗街道创建旅游风情小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注重“特色化、集聚化、人性化、精细化”,以粤港澳大湾区人群为重点目标群体,全力打造旅游休闲首选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业重要承载区,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将高埔岗打造成河源市全域旅游核心区和源城区南部城市次中心。

作为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风情小镇,高埔岗辖区内的民宿项目分量很重。

2018年元旦,邹友光和朋友一起投资的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试营业。据了解,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是高埔岗客家特色智慧旅游街镇项目五大版块之一,与巴伐利亚、客天下景区呈“金”字型布局,已开发面积3万平方米,有33间客房在运营。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核心区一期目前已初具规模,投资方全力打造“三院落三条街 ”(三院落:知青院落、创意个性化院落、情怀院落;三条街:小吃街—农场精美小吃一路香,特产街—农产好茶好酒一路浓,根雕艺术街—农场根雕文化一路精)。情怀院落是大水井民宿的核心区域,也是灵魂区域,设计上涵盖 “一轴、二环、三区 ”,即以农场历史文化为主轴线,将移民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两条游览环线通过微景点贯穿起来,打造特色住宿区、饮食购物区、特色文化区(童趣园、根雕文化园、电影院或戏院、书院)。

走进这里你会发现,现有仿古建筑和原有传统村落,各家各户的菜园和门前空地都用篱笆墙围起来,种上漂亮的花卉或绿油油的蔬菜……岭南风格的赣粤民居、客家官帽墙民居,亭台楼阁、园林假山、荷塘水车、大水井,这是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民宿,在这里你将看得见乡梦、听得见乡音、闻得到乡味、摸得到乡趣、记得住乡愁……

得益于大水井民宿的“助攻”,高埔岗“互联网+智慧旅游”小镇去年成功入选“应用型”小镇,是全省7个“互联网+”创建小镇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入选省“互联网+”创建小镇的街道。小镇创新产业带动,以党建引领、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大力支持大水井特色民宿项目建设,推广项目以“党支部(社区)+企业+群众+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市委书记丁红都在专题调研全域旅游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的发展定位及其的经营模式,认为该项目是惠民的民生工程,值得推广。

全市首个村级农产品快检中心

7月17日上午,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农产品快检中心揭牌。该快检中心将立足双头村电商创业园、蔬菜基地,为全村、周边村乃至源城区提供农产品检测等科技服务,加快贫困村农产品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该农产品快检中心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10名省、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源城区科技局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省定贫困村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建立的一家集农产品检测、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为双头村及周边蔬菜基地、村民自种蔬果等提供免费的果蔬产品的农残、甜度、pH值等40多项检测服务,通过检测等服务,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提档升级,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检测只是一种手段,要通过检测向农户科普知识。”据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陈艳芳介绍,双头村建有蔬菜基地、水果采摘园、电商创业园等涉及较多农产品的产业,该平台的建立将助力加快产业发展。同时,快检中心能辐射到埔前镇内其他4个省定贫困村蔬菜生产基地,以及源城区整个蔬菜产业。除农产品检测外,快检中心还为村民科普农产品相关知识、提供相关培训。陈艳芳介绍,目前,在全市省定贫困村内,还没有专门的农产品快检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双头村的快检中心属全市首个。

据了解,双头村农产品快检中心的建设,是河源市本土科技特派员团队植根本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之一,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智力扶贫、科技服务、培训等方式,激发贫困村发展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村形成长期有效的脱贫机制。

古村落面临的新机遇

一道围墙之隔,西北边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农夫山泉项目生产车间,东南边是代表着历史与乡愁的双下村古村落。刘氏祖屋的大门上,“刘邹联婚”的对联仍然鲜红照人,这似乎也象征着源南镇双下古村落的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双下村而言,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必然将落在古村落的修缮和重新开发上面。

据悉,双下村的古村落占地约12.6万平方米,主要由均源别墅、刘氏、廖氏、陈氏、黄氏等七大块祖屋组成,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在册古宅),建筑各具特色、风格各异,是岭南客家传统建筑的写照。201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并将市区双下古村落作为其中一个示范点。为此,源南镇已会同市、区各有关部门,分组多次深入双下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调研,并委托河源市规划设计院做好了双下特色美丽乡村概念规划,做到规划、建设、修缮、维护、旅游同步融合。根据市规划设计院的概念规划投资估算,完善双下古村落周边的水、电、网络、绿化、园路、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工程费用合计需约1300万元。

双下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建强说,这是历史留给双下村的资源,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大有可为:引入投资,对建筑物修旧如旧,由此吸引游客观光消费,并可带动民宿和农家乐等产业,对于当地发展和提高村民收入都是一大利好。

除了古村落的开发,双下村面临的另一个更大发展机遇是“城市客厅”(钓鱼台片区)的规划建设。2018年8月,位于粤赣高速市区出口迎宾大道南侧的钓鱼台片区土地储备项目启动以来,市委书记丁红都等领导先后来到钓鱼台片区、滨江南土地储备项目等地调研指出,钓鱼台片区是河源中心城区的门户和枢纽,要把钓鱼台片区、滨江大道以西片区建设成为生态河源与现代河源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

可以说,源南镇已成为市区新一轮发展的重镇——深河产业城A区二期、源南片区土地储备和城南水厂等多个市区重点项目都位于该镇辖区,其中钓鱼台片区便是双下村未来发展依托之引擎。目前,镇、村正努力围绕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按照建设“两个河源”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区域规划建设,把区域规划放到全市总体规划体系中统筹考虑,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把这些区域建设成河源的“城市客厅”。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加快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引导资源、企业和项目等市场要素向这些区域集中,将这些区域建设成为展示生态河源与现代河源协调发展的重要窗口。

“美丽庭院”留住乡愁乡韵

2019年8月21日,源城区在埔前镇坪围村举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各镇街随即闻风而动,纷纷成立“家越美·粤幸福”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小组,制定并落实创建“美丽庭院”具体活动方案,将活动全面铺开。

据主导开展“美丽庭院”的区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合力将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紧密对接、主动融入城区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做到美丽庭院建设、精准扶贫与助推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同创建。

庭院创建,形式多样,人居环境有效提升。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该区主要实施了四大行动。一是“清洁卫生我先行”行动。巾帼志愿者队伍每周开展家庭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清理庭院杂物,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同时向群众发放倡议书,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更新观念,强化环保意识,以户内卫生、庭院卫生、个人卫生为重点, 推动农村妇女从日常生活琐事做起, 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实现“五美”(居室美、院落美、厨厕美、绿化美、家风美)的目标。特别是深入孤寡、残疾等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家庭中,帮助整理屋内屋外,院里院外,通过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体验,提高困难群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二是“绿色生活我主导”行动。区妇联组织妇联执委、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代表和埔前各村妇联主席共60多人,到“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埔前镇陂角村开展美化庭院、清洁村居环境、“美丽庭院”宣传活动,通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着力提升农村妇女的环保节能意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培养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引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植绿护绿,全面绿化美化庭院,助力人居环境改善,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三是“家人健康我负责”行动。志愿者积极开展入户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普及健康养生、疾病预防、科学育儿、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册,广泛引导农村妇女树立健康意识和理念,推动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四是“文明家风我传承”行动。突出“最美”示范带动、孝德家风传承、拓展活动领域、传播方式创新四个重点,最大程度地发动群众参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共评选出10户“最美家庭”、10户乡村“最美家庭”、7户国防“最美家庭”以及26户“文明家庭”。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创评比,按照“美丽庭院”创建的“五美”标准,推荐评选出一批创建“美丽庭院”先进典型,包括“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户52户、示范村4个,优秀妇联干部、优秀妇联执委和“巧媳妇”各10名,使家庭和广大妇女“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创有目标”,进一步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引导广大家庭和妇女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专题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黄赟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杨坚(署名除外)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