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田心镇以 “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为抓手

农文旅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01-10 11:00:17 来源:河源日报

391a1a01f7c2e64821475c1d2d09feb8_hyrbs0110004_001_01_s.jpg

■去年2月,田心镇举办田北桃花节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前往游玩。

dc02cb57354552fbe3592fb25bf70e4d_hyrbs0110004_001_02_s.jpg

■去年国庆期间,田心镇举办畲族风情夜活动,进一步擦亮畲族文旅品牌。

8da71559b35a7f87dcf50cb1190dbeea_hyrbs0110004_001_03_s.jpg

■绿美小公园成为田心镇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9ce994db6d1736b4c642044eb720b2dc_hyrbs0110004_001_04_s.jpg

■宜居宜业宜游的龙川县田心镇

核心提示

岁末年初,龙川县田心镇传来喜讯,该镇甘陂畲族村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东省内畲族村落旅游区之一。至此,龙川县国家3A级旅游景区增至3家,为全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是田心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成果。按照典型镇培育的要求,田心镇通过“七个一”项目持续强化圩镇建设,成功将霍山旅游风景区的人流引入镇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蹚出发展新路子

村民吃上“文旅饭”

走进龙川县田心镇甘陂畲族村,一幅展现畲族独特魅力的画卷徐徐展开。村口的文化墙上,彩绘生动地讲述了畲族的历史故事;步入文化广场,畲族风情园一期和二期项目成果一览无余;踏入文化风情馆,一件件由村民捐赠的旧物、农耕器具和精美的畲族服饰映入眼帘。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畲族悠久的历史,更体现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作为龙川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去年,甘陂畲族村成为龙川县最“出圈”的村之一。这一年,该村举办了一系列擦亮畲族文化品牌的活动,其中以10月2日举办的畲族风情夜活动最为精彩。在当天的活动中,村民和游客一起下塘捕鱼,游客参加投壶、射箭、竹竿舞等项目,体验当地畲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感受着畲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丰富多彩、充满畲族文化的文旅活动,吸引了1.5万多名游客前来游玩打卡,直播流量达34万余人次。活动“吸金”能力强,通过活动招商、游玩项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为该镇强村公司带来了36万多元的收入,同时27个民俗美食销售摊位也带动了商户和群众增收。精彩的活动被中央及省、市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该镇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做强做大甘陂畲族村畲族文化旅游的同时,田心镇党委政府还创新开展了系列农文旅活动,进一步擦亮田心文化节品牌。去年,“村BA”赛事、田北桃花节等文旅活动精彩上演。用好用活霍山风光、畲族风情、鱼生文化、千年古迹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田心“两天一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霍山旅游风景区及畲族风情夜活动纳入了我市2024年度“乐游河源”国庆精品线路,文旅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霍山旅游风景区引流,田心镇吃上了“文旅饭”。去年12月10日,田心镇获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认定。甘陂畲族村于去年11月25日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年12月16日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如今,“六色”旅游品牌正“显山露水”:以霍山、环霍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以上寨古榕公园、塔丰古塔等为代表的古色历史文化旅游,以上塔赤卫队旧址、骆达才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以甘陂畲族村少数民族风情、“八宝鱼生”等为代表的特色民俗美食旅游,还有优越的蓝色康养休闲旅游,客家故居、山水田园和少数民族特色民宿所营造的夜色浪漫体验旅游。

从传统的农业镇到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从少数民族村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吃上了“文旅饭”的田心人民是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说起甘陂畲族村的变化,当地村民蓝碧娟说:“从乡村到旅游区,‘百千万工程’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目前,该村正积极探索“畲族村落+创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更具畲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到村里游玩打卡。

吃上了“文旅饭”,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去年国庆节假期,村民蓝阿姨在村口摆摊卖矿泉水,收入1万余元。其他村民通过销售自家产的蔬菜、米及家禽等,也各有收获。

“霍龙故里,畲族风情;鱼生之乡,文旅融心。”田心镇正以丰富的文旅资源,绽放着新时代的光彩。在省“百千万工程”春风吹拂下,田心镇迎来了独属它的日新月异,在农文旅融合中不断“破圈”“出圈”,书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故事。

圩镇乡村焕新颜 群众乐享新生活

从龙川一号公路转入田心圩镇,干净整洁的通道与颇具特色的镇标浑然一体。走进入口通道旁边的绿美生态小公园,群众在这里或休憩聊天,或散步休闲,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景美、人和的生动图景,正是田心镇人民安居乐业、乐享生活的真实写照。

“田心圩镇变化很大,房屋变漂亮了,道路、市场等公共设施完善了,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3年前“升级”做奶奶的黄阿姨,在早上和晚上总会带着小孙子到广场跳跳舞、到美丽河道散散步。

美丽河道是田心镇圩镇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作为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内容之一,此地原本为一个湖,曾是居民洗衣物、小孩子戏水的地方。去年,田心镇党委政府对此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了亲水步道,将之打造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湖心公园。从湖到湖心公园,见证了圩镇建设的日新月异,承载着田心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忘初心,矢志为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田心镇党委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高标准打造“七个一”项目,建设美丽圩镇。以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绿化景观和道路提档升级等为突破口,不断提升镇街人居环境品质。镇入口通道干净卫生,欢迎八方宾客的到来。正在建设的美丽示范主街,风情与热闹并存,碰撞出田心特有的魅力。美丽圩镇客厅里,通过物件及史料介绍,可以知晓田心发展历史、了解田心当下发展情况。农贸市场干净整洁,每逢圩日市场人声鼎沸,农产品琳琅满目,独特的烟火气息悄然释放,融入百姓生活。整洁美观且充满文化氛围的房屋外立面,成了田心圩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美丽河道和绿美生态小公园为圩镇增添了几分小城镇的韵味,是群众休闲打卡地。

在圩镇越变越美、越变越宜居的同时,村庄也在悄然蝶变。田心镇以典型示范为抓手,聚焦“七比两看一提升”,奋力建设田心、甘陂、东江等3个典型村,扎实推进上寨、田北等7个村“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创建,以点带面,绘就宜居宜业宜游新画卷。

同时,该镇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由村干部、党员带头,引导村民清洁房前屋后卫生,共建美丽家园。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优化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机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绿美田心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四小园”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等,使自治行为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乡村有了新气象,美了家园,乐了群众。走进田心镇的乡村,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精致的民居鳞次栉比,青山绿水、田野楼房汇聚成一派乡村景色,散发出浓浓乡情,承载着家的味道。

小产业带动大民生 村民增收有盼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走进位于田心镇圩镇的顺嘉玩具(龙川)有限公司(富民工坊),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忙碌着。这家富民工坊是田心镇于去年3月引进的,车间里的工人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结合家庭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实现了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工人黄女士说,她上班的时间和孩子上学的时间保持同步,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去富民工坊上班,下午孩子放学后一起回家。“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上班赚钱,非常开心。”黄女士说。

据介绍,这家富民工坊带动灵活就业75人,人月均增收约3500元,企业年产值预计可达600万元。

在田心镇三友村的红松茸种植基地,一垄垄田地里铺满了稻秆。一个个胖乎乎的红松茸破土而出,探出了红棕色的“小脑袋”。村民们望着这些长势喜人的农作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友村党支部书记邹水平介绍道:“我们村采用农作物轮耕的方式,把稻秆、谷壳等作为基料,充分利用35亩土地种植了中科1号红松茸。丰收的时候每周的采收量预计能达到七八百斤。”

在田心镇霍山脚下,“航天水稻”已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产业。去年,该镇航天水稻扩种了1000亩,每亩为农户增收400余元;红松茸也扩种了80亩,每亩产值高达6.3万元,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近年来,田心镇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引进红松茸、“航天水稻”等现代科技农业产品,并邀请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种植,为当地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该镇坚持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大力扶持红松茸、螺旋藻鸡蛋、航天水稻、航天花生等特色产业发展。该镇充分利用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园”“圳品”等政策,持续提升“霍山缘”“畲乡情”“源乡汇”等田心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策划:邹静 刘豪 甘国科 丘文敏 统筹: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苏勇军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袁剑锋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冯晓铭 孙红 杨李维

    上一篇: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旺新画卷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