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通衢镇出实招破解撂荒耕地复耕难题

昔日撂荒地成农业基地 壮大村经济促群众增收

2023-07-25 09:59:35 来源:河源日报

7e242be4f878d3830a0b44b7a523a73a_p1_s.jpg

通衢镇4500多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后,全镇粮食产量增产约2000吨,较往年增产10%,产值增加2500万元。

07bed6a7f50423553b252cc51df35ab0_p2_s.jpg

通过产业发展促就业稳增收,群众每月收入由原务农耕种收入的700多元增长至3000多元,就业工资收入可达212万元,增长300%。

8fb55bc9b1c39d8d9d5bf17216c68852_p3_s.jpg

■龙川县通衢镇用两年多时间整治4500多亩撂荒耕地 邓宇权 摄

1d8c15d4a7575082d16426374a39eb57_p4_s.jpg

■龙川县通衢镇广福村玉米种植基地 杨坚 摄

abf6ab8dc37e8e0bf2d223a379421175_p5_s.jpg

■龙川县通衢镇玉米丰收 孙红 摄

bb1bb5f000be9eecc0f9001d435543ad_p6_s.jpg

■美丽的龙川县通衢镇广福村 邓宇权 摄


核心提示

7月中旬,龙川县通衢镇广福村玉米种植基地迎来首季丰收,70万公斤的甜玉米将分批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及省外,赋能该镇农业高质量发展。

解决撂荒耕地复耕难题,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就业增收。通衢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引导村一级引进农业公司,实施土地流转,盘活耕地资源,让昔日的撂荒耕地成为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目前,通衢镇4500多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后,全镇粮食产量增加约2000吨,较往年增产10%,产值增加2500万元。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镇每日60多人次务工,全年累计可达2.36万多人次,群众就业工资收入可达212万元,增长300%。

整治4500多亩撂荒耕地

“在整治100余亩撂荒耕地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出租给农业公司发展玉米种植,让复耕复种工作有效落到实处。”“70后”的叶海雄是龙川县通衢镇广福村党支部副书记,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情怀,因耕地撂荒,他和村“两委”其他干部曾焦虑难眠。

通衢镇位于龙川县东南部,属丘陵山地,全镇耕地面积2万余亩,主要种植水稻、黄豆、花生等作物。近年来,镇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另外,因农业生产传统单一、规模不大、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耕地收益不理想,弃耕务工现象也较为突出。据统计,通衢镇撂荒耕地图斑170个,涉及总面积4933.95亩。

通衢镇党委、政府把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一场硬仗来打,多管齐下,综合推进,对撂荒耕地图斑实行“一图一档、一图一策”,挂图作战,先从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着手进行清表,用了两年多时间将全镇4500多亩的撂荒耕地整治出来。除去不具备复耕条件撂荒耕地429.15亩,通衢镇基本完成了撂荒耕地的整治工作。

农田不仅是农田,而且必须成为良田。通衢镇对整治出来的撂荒耕地加强生产设施建设,新建和修复排灌设施、机耕道路,让撂荒耕地不仅恢复原本面貌,而且成为适合耕种的良田。

“基本上消灭了撂荒耕地,也不再担心出现新的丢荒。”叶海雄表示,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全村撂荒耕地基本上恢复了耕地功能,除了极少数不具备耕种条件外,昔日的撂荒耕地要么被村民种了水稻等粮食作物,要么就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给农业发展公司从事玉米种植。

叶海雄说,接下来,广福村“两委”将在通衢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每年的春耕前做好全村耕地耕种情况摸排,根据村民耕种意愿科学合理地安排耕地,对新增的村民没有意愿耕种的耕地,实施土地流转,转包给农业公司种植,以年度动态管理的方式,确保村民有地耕、耕地不丢荒,筑牢粮食安全基础。

导入产业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广福村走马排小组位于巍巍玳瑁山脚下,民居与农田散落于山水之间。7月17日,该处70余亩的玉米基地的玉米进入采摘期,10多名群众深入玉米地进行采摘,不到10分钟的时间,一包包的玉米从地里运出来后装车运走。

今天的玉米基地,昔日的撂荒耕地。走马排耕地曾是广福村委整治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重点和难点。去年,在通衢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广福村出动人工与机器对走马排的撂荒耕地进行清表。经过清理,荒地恢复了耕地面貌,部分耕地村民复耕复种,另有70余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成为河源市鼎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玉米种植基地。

导入产业,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河源市鼎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广福村发展玉米种植,是通衢镇持续做好撂荒耕地图斑整治“后半篇文章”的鲜活实践。针对因劳力不足、收益不高等原因造成耕地撂荒,该镇持续推动土地流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发展高效农业,消灭撂荒耕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加快土地流转。通衢镇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盘活土地经营权,促进耕地确权登记成果有效应用。落实好《河源市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奖补实施方案》等政策,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和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流转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通衢镇已流转包括撂荒耕地在内的土地5000余亩。

引进企业,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引进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等,以村集体为流转中心,将土地牢牢掌握在村集体与农民手中,再流出撂荒耕地到企业,采取“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发展水果玉米、槟榔芋等特色产业。目前,通衢镇已先后建成了优质甜玉米、香芋、黑米、丝苗米、菊花等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其中,甜玉米产业已经发展至1160亩,年产值约1300万元;香芋产业发展至650多亩,年产值约600万元。

“上半年玉米实现丰收,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将扩大种植规模。”河源市鼎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与广福村签订了650多亩的土地流转协议,发展种植南甜5号玉米,因为有着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计划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带着市场来”的农业企业加盟农业生产,降低了耕地撂荒的风险,极大地推进本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长期有效,为通衢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据统计,通衢镇4500多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后,全镇粮食产量增加约2000吨,较往年增产10%,产值增加2500万元。

通衢镇副镇长黄奕翔立足粮食安全生产,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以甜玉米产业为例,算了一笔产值收入账:甜玉米单季种植生产成本每亩约3200元,投入成本约371.2万元,亩产约1050公斤,按照当前种植面积计算,单季总产值约614.8万元,利润约243.6万元,全年产值约1300万元,实现了粮食产量、产值的双增长。

联农带农 村民租金薪金双收入

今年72岁的广福村村民黄福英是一名勤劳的客家妇女,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干净利落。说起今年的收入,她笑着说新增了两项,一项是家里2.5亩耕地租出去后可收到租金1000多元;二是到玉米基地务工的收入,按一天100元的工钱结算,一年下来也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撂荒耕地整治后,经过土地流转“活起来”,产业获得高效发展,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通衢镇在落实土地流转政策时,以“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创新产业实施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实现耕地流转人、承转企业、村集体的多方共赢。据通衢镇统计,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镇年度累计2.36万余人次的务工,群众就业工资收入可达212万元,增长300%。

以广福村为例,据村民、村委会及企业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一亩耕地年度流转费用490余元。其中农户450元,余下费用按一定比例为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管理费用,村委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将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另外,按照协议,在用工方面,企业将优先聘用本地村民。

“村民很多像黄福英一样,既是我们公司的‘包租公’,也是公司用工对象。”河源市鼎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广福村租地种植玉米,每年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基本上是本村村民,今年上半年发放人工工资10多万元,惠及数十名村民。

事实上,玉米产业落子广福村,在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农民增收。叶海雄算了两笔账:第一笔是群众增收账,主要为务工收入,农业公司聘请本地农户参与玉米种植基地生产,预计年度务工增收30万元左右。第二笔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土地流转租金与土地基地10%的管理费组成,2023年度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有了收入,就可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做了一辈子农民的刘炎明是走马排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表示,接下来将用玉米种植基地管理费新建或修缮水利设施,让不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能够耕种。

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模式。同样的一块地,因劳动力不足而撂荒,也因土地流转被激活,成为产业振兴的承载地、乡村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幸福地。黄奕翔表示,通衢镇党委、政府将在全镇推广广福村经验做法,通过引进有技术、有市场、有实力的农业公司,科学合理流转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彻底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难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黄海龙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杨坚 孙红 通讯员 郑嘉奇

■制图:吴丹


    上一篇:拧紧特种设备安全“螺丝”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