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加强古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佗城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3-03-29 09:52:11 来源:河源日报

9024272c2c7b6d5b42d07a1c86bf3f8c_0329005_001_01_s.jpg

■龙川佗城学宫

21641c6e25a8025eeaa534c61155e782_0329005_001_02_s.jpg

■龙川佗城考棚

ef8e8d1860a03dd3c0a44113ab965057_0329005_001_03_s.jpg

■龙川佗城南门码头

核心提示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确定24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其中河源市龙川县佗城景区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历史古城到“网红打卡地”,龙川玩活了佗城的“古色”文化。而今,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龙川将佗城古镇保护开发与高铁新城规划、温泉开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融入河源“一晚两天”“两晚三天”经典旅游路线,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龙川,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龙川加强对古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龙川,探访“古色”龙川,感受龙川的多彩文化。

投入5.6亿元保护修复

佗城文物古迹

一座古城,是一部历史书籍。

佗城自秦派任嚣、赵佗率50万大军平定百越,置龙川县,设县于此已有2237年历史。作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佗城有着“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称,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佗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汉代的砖瓦窑、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西门古码头和苏堤,以及明清时期的城隍庙、南越王庙、学宫、考棚等120多处文物古迹。佗城现已确认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许多名人志士也在佗城留下了宝贵的足迹。宋代状元、名相吴潜向佗城人民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学,竭力为百姓造福,百姓为纪念他把唐代的塔更名为“正相塔”;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为保佗城百姓免受水灾之苦,修建了一座防洪堤坝,此为“苏堤”。佗城还有赵佗文化、客家文化、科举文化、姓氏和家训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传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佗城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作为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城,佗城至今仍保存大部分文物遗址、古祠、古民居和街区古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独特的旅游资源。考棚是广东省现存唯一的科举会考场所(全国现存考棚14处),佗城是全国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四个地方(河北定州、安徽绩溪、云南建水、广东龙川) 之一,依托学官和考棚独特的资源,开发了“开笔礼”“释菜礼”研学课程,主题鲜明,独特性强。佗城中山街和百岁街是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的粤东“骑楼”形式的商业街,反映了佗城城市发展的过程和历史脉络,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不仅“古”文化浓郁,佗城姓氏文化现象亦十分独特。据悉,仅4.5万人口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氏,其中20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个姓氏。据文献记载,佗城有姓氏宗祠89个,现存(含遗址)48个,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

活化古城文化遗产,让古城富有生命力。近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优先,注重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传承好历史文化文脉,守护好“城市之魂”。龙川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佗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专职机构,专门负责佗城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并制定颁布了《佗城古城保护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佗城古城保护开发有序。

据统计,近年来,龙川累计投入5.6亿元保护和修复佗城文物古迹、改造和提升景区,修缮了北城门、学宫、佗城影剧院、龙川商会、龙川考棚、西门码头、古城墙、越王井等一批文物古迹,佗城景区得以有效保护开发和活化利用。

有了保护,佗城虽历经千年沧桑,但古城文化得到较好遗存,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西门古码头、苏堤,清代的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

在保护开发的同时,龙川注重挖掘赵佗文化,擦亮赵佗文化品牌,进一步讲好赵佗故事,深入挖掘开发佗城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让龙川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以创4A为抓手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行走在佗城景区,满眼皆是遗存的古门、古街、古道、古树、古民居、古祠堂、古码头……一步一古物、三步一古迹,而“古”元素当中,现代“烟火气”也无处不在,居民在景区内的日常生活,让游客真实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

佗城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着力打造“古色”人文旅游品牌。2021年,佗城景区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让佗城古韵焕新风,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创建期间,龙川严格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中4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景区资源进一步整合,整体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和景观质量进一步提升。

景区风貌和文化内涵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佗城景区景观风貌不突出、建筑风貌不统一、历史文化展现不足等问题,龙川县制定了《伦城景区旅游环境改善提升项目规划》,投入8000万元对景区进行提质升级,按照规划设计进行一系列改造工程:对景区内的新街、百岁街、中山街、环城路沿线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北门城墙进行场地铺装,布置了主题文字地雕装饰;整治提升了学宫广场,增设了特色花箱;对考棚前面的场地进行重新铺设,对考棚“会经堂”重新布展;在越王井设置茶座;在西门古码头布置文化景墙,对河道及苏堤沿线进行提升;在苏堤保护范围线外布置苏辙文化小空间,在田园内部设置苏辙诗句展示,传颂苏辙的诗句佳作及精神品质;对南门码头原有结构进行修复、加固并新修仿古城墙,提高南门码头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经过升级改造,景区风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彰显。

旅游交通、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方面,对景区主要道路进行路面沥青铺设,重新划定停车场,划分停车区域,完善道路指引和停车标识,新增设两台观光电瓶车,为游客进出和游览景区提供交通便利条件。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按照标准重新设计制作了景区导览图、景点介绍牌、指示牌,各景点售票处增加了旅游咨询服务点功能、咨询投诉点台卡和景区宣传册;针对特殊人群增设服务项目,如残疾人轮椅、老年人使用的拐杖及儿童使用的童车等;进行智慧旅游建设,在“走进龙川”智慧旅游小程序、美团平台、携程网均可查询佗城景区信息,购买佗城景区门票。

景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持续优化。重新铺设景区污水管道和自来水管道,解决污水问题和用水问题。实施“三线”整治工程,改善街面电线电缆杂乱现象,净化旅游环境。新建和改扩建3座厕所,厕所设施设备齐全、干净卫生、并有专人管理。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增添花卉、草坪、树木,设置专职绿化管护人员,落实绿化管护措施。做好垃圾桶管理和维护,进行垃圾分类。整治街边店铺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现象,提升街区风貌。

旅游服务水平、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佗城镇政府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将党组织服务延伸至旅游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设置3个党员先锋岗。佗城景区管委会积极配合,在景区内设置了4个志愿服务岗,为游客免费提供服务。同时,加强了景区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能培训和安全培训,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跑出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

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佗城景区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运营,距离赣深高铁龙川西站3.1公里的佗城景区,“搭乘”上了高铁,开启了“古城+高铁经济”融合发展之旅,跑出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

接下来,佗城景区严格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十六字文保方针,坚决执行龙川县政府关于古城保护开发的若干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着力保护的原则,把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提,将佗城古镇打造成国际文旅休闲康养度假区。

按照规划,佗城古镇升级改造工作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将古街、古巷、古村等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丰富旅游业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同时,抢抓赣深高铁开通机遇,将佗城古镇与高铁新城联动、融合开发,提升承接各方游客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古城经济、高铁经济融合发展。

彰显气质,建设灵山秀水古城。佗城北枕嶅山,南临东江,资源优势显著。佗城景区将依托佗城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围绕“文化、红色、生态、区位、产业”等旅游资源优势,完成佗城古镇升级改造,赵佗博物馆和萧殷博物馆、佗城镇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嶅山、东江与佗城古镇进行综合打造,建设灵山秀水古城。

传承历史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佗城景区将深入研究佗城历史,挖掘佗城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赵佗文化、名人古迹,对公共空间与街道景观进行整体、系统规划设计,丰富文化内涵,奋力将佗城打造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开创未来,建设文旅休闲康养新城。佗城景区将依托赣深、龙梅两条高铁,将佗城古镇、合溪温泉与高铁新城联动开发、融合发展,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企业交流合作、资源互补,联合打造国际文旅休闲康养度假胜地。

佗城景区的接续发展,是龙川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龙川,素有“秦朝古县,百粤首邑”之称,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制,至今已有2237年历史,是一座山水相融、文化浸润、精神栖息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2021年9月,龙川被评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生态塑“魂”,文旅“联姻”,古今辉映,山水一城。凭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自然禀赋等“厚底子”和多年深耕的文旅融合“硬实力”,龙川正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龙川,着重构建“一城一山一水”全域旅游产业格局,充分发挥“旅游+”的融合功能、催化作用和乘数效应,探索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高颜值、文艺范、沉浸式”的文旅项目,为龙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佗城景区基本概况

龙川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建制,距今已有2237年历史,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佗城自公元前214年设置为县治所在地后,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持续了20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龙川县城迁至现今的老隆镇。

佗城景区位于古县治所城邑中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1.18 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古城“城、景一体化”的特色景区,距离龙川县城8公里,距离赣深高铁龙川西站3.1公里,多条高速、国道、省道等公路途经佗城,交通便利。

佗城景区核心吸引物是学宫,亦称孔庙,始建于唐朝,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 年)重建,现存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成殿内,悬挂有清代九位皇帝题写的匾额;尊经阁大门有一副对联,为清代才子纪晓岚题写,联曰:“一阁其中书藏圣哲,八经之外再无奇书。”楼前有三株树龄168年的银桂,花色纯白,花香怡人。

近年来,佗城景区荣获了“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内的中山街—百岁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岭南魅力名镇”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等省级荣誉称号;荣获了“河源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岭南特色街区银奖第一名”“最受新浪网友喜爱的旅游景点”“河源市最具文化底蕴景观”“河源市旅游研学目的地”“河源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市级荣誉称号。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孙纪兰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