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突出绿美生态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古邑绿意浓 森林画卷美
■龙川县致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将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龙川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修建自然教育径。
制图:吴丹
■龙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4.06%,林业发达。图为绿色葱郁的卓峰山脉。
核心提示
远处青山叠翠、满目葱茏;近处繁花似锦、碧水涟涟……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龙川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绿色正成为龙川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生态底色。
广袤山林的背后,是一部龙川人民数十年如一日植绿护绿的奋斗史。目前,龙川县森林覆盖率达 74.06%,森林总蓄积量886.43万立方米;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 188.81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7个、湿地公园4个、森林公园8个,总面积70.9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粤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绿色生态屏障,龙川县充分发挥粤北山区的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全域生态建设,突出绿美生态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一笔一画书写好龙川的绿色名片,奋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高水平保护生态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龙川样板。
生态立城 顾盼之间满眼皆翠
3月的龙川,绿意正浓。紧紧抓住造林绿化大好时机,近日,在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植树点,县委书记刘力,县委副书记、县长朱以威等县领导率先垂范,与广大干部群众、志愿者一起挥锹培土、 扶正踩实、提水浇苗,2000多棵黄花风铃木、红锥等乡土树种迎风挺立、生机勃勃。
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一个绿色的未来。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是推进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的重要一环,铁锨挥舞间,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在龙川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新春开年至今,一股义务植树活动的春潮在龙川大地翻涌。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义务植树超过2.5万株,面积超过300亩。
新的生机不断涌现,“旧”的生机也依然强盛。走进黎咀镇石东村,两棵超过千岁的重阳木古树苍劲挺拔,抬头仰望千年古树沧桑的枝干,年轮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为了两棵古树得到悉心照料,镇、村的护林员每个季度至少到此巡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腐蚀或病虫害,必要时还邀请专家诊断治疗。
据龙川林业部门统计,全县确认现有古树名木262株,其中一级古树14株,二级古树30株,三级古树218株。
“为了全力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古树名木建档建库工作,开展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今年计划完成 11 株古树名木复壮。接下来,我们还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保护、科普、宣教、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古树名木公园,全面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水平。”县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股长王良伟表示。
追青逐绿,向美而行。推进绿美龙川建设,不仅要在植绿和古树名木保护提升上下苦功,还要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及绿色通道品质提升上综合发力。优先优化东江流域、枫树坝水库、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两旁第一重山等重点生态区域的松树纯林、桉树纯林及疏残林的林分结构;因地制宜推进“三网”(林网、水网、路网 )融合,深入开展“四旁”( 宅旁、村旁、路旁、水旁 ) 植绿活动,提升“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果区边)绿化美化品质;持续加强全县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 1公里可视范围林地内及重要节点、路口,搭配组合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观花树种,打造森林景观绿化带……
伴随着绿美龙川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东江、韩江两岸卉木萋萋,人民群众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植绿、爱绿、增绿、护绿的文明风尚日渐浓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绿色必将成为龙川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严守红线 构筑秀美山川屏障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行走在老隆镇梅子坑间,光阴在层林尽染、绿树红叶相映中流淌,满目葱郁秀色浓。
“叶片椭圆形的是红锥,树冠宽大、树干通直的是火力楠,树皮灰褐色是枫香……”在龙川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巫建强的介绍下,一棵棵苍翠树木的名字、特征逐一清晰。
位于老隆镇的龙川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旁,致力建设县级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型)示范点的梅子坑,林业家底丰厚,森林覆盖率达到96.94%,不仅有红锥、杉木、火力楠、木荷、枫香、黎蒴、山杜英和铁冬青等50种以上主要树种,还有纤管植物98科204属295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目41科84种,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莽莽林海如同一座蕴藏着奇珍异宝的宝库。
“目前,我们正坚持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梅子坑大径材基地建设、红锥基地建设、苗圃基地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道路建设等。”据巫建强介绍,示范点建成后,将对局部地区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提升土壤肥力、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林业质量是生态事业的生命线,梅子坑县级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型)示范点的建设彰显了龙川努力提升绿美龙川生态建设治理水平的坚强决心。
全面落实三级林长体系管理模式。为持续抓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不断保护林草资源,龙川全面落实林长制,不断健全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创新“林长+”管理模式,增强全县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能力。将全县林地的管护网格化、矢量化,把每一个林地小斑责任细化至 853 名护林员,采取有力举措,严守生态红线、底线。
全面强化资源保护监管。龙川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加强森林督查、巡护,强化林地使用和林木采伐监管;推动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持续完善林业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和司法协同联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符合区位条件的天然商品林逐步纳入公益林管理,推进天然林和公益林并轨管理,确保2023年全县天然林保有量稳定在95万亩以上,全县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的天然林占天然林总面积比例稳定在90%以上。
全面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龙川加大松材线虫病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2023年计划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积 314.87万亩,开展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1.5万亩,开展林地红火蚁监测与除治0.033万亩,开展松材线虫病秋季疫情普查面积157.25万亩,坚决守住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生物生态安全“两条底线”。
狠抓森林防火。龙川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防火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预警机制,构建现代化森林防火管理体系,有效开展森林火灾预防和火情早期处理工作,提高全县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2023年,龙川计划新建生物防火林带20公里,建设防火蓄水池6个,安装森林防火太阳能语音宣传杆130个。
兴林惠民 生态产业“福利”满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川立足资源禀赋,更好地推动兴林惠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晚春的阳光穿过大树投下疏影,为绿油油的林海镀上一片粼光。龙川县麻布岗镇红阳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正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带来了希望和底气——共销售4240吨减排量,获得约19万元的收益,碳林的碳汇价格喜人,良好的生态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走在新路上,村里上下都有了奔头。
挣来“第一桶金”,不愿“躺平”,红阳村村民第一次意识到森林的经济价值是在3年前。2020年9月27日,深圳星火绿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中标龙川县70个省定贫困村林业碳汇碳普惠开发项目,与56个村委签署开发协议并进行项目开发,核证林业碳普惠减排量约68万吨。如今,签约的其他55个村也正在进行项目开发,“卖空气”发展绿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不再是天方夜谭。
据悉,自2012年起,龙川开始实施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至2020年结束,共完成森林碳汇造林面积46.83万亩,总投资17064万元,涉及全县23个镇的林业用地。
“除了持续增强绿美龙川的社会效益,持续推进龙川县林业碳普惠项目,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储备力度,探索生态赎买机制,促进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还将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途径。”龙川县林业局局长钟晓辉表示。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龙川县充分发挥龙川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种植面积多、油果质量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结合桉树林改造,深入实施新造油茶、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项目,进一步提升油茶产业质效,高标准推进河源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2023年计划完成油茶新造面积2.4万亩、油茶低改面积1.2万亩。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和市、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细坳等镇丰富的竹资源,大力扶持竹产业发展,促进当地村民就业。
挖掘绿美龙川的文化价值。龙川将千年古县和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色、中央苏区县的红色、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绿色紧密结合,活化利用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革命红色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高品质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红色基地,打造龙川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绿美龙川建设只有进行曲,没有休止符。青山叠翠、绿意栖居的龙川,正举全县之力扛起生态建设的使命和担当,致力打造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之城,走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龙川路径”,奏响粤北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最强音。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李添林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