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明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工作思路,细化分解成七大类99项重点工作抓落实
聚焦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川篇章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主导产业突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核心提示
拼经济、拼项目、拼发展。在我省擂响奋进催征高质量战鼓征程上,龙川如何抓住机遇,以精准谋划下好先手棋,奋力“拼”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2月20日新鲜出炉的龙川县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提出了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明确了工作思路和目标,绘出了再战新征程的“路径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2023年,龙川将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聚焦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着力打造“3303”产业集群,突出工业挑大梁、投资稳大盘、消费促升级、农业作贡献,苦干实干巧干全力拼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对标对表,逐项推进。围绕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2023年龙川县政府工作报告对照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产业、生态、“融湾”“融深”、乡村振兴、城镇提质、民生保障、发展和安全等七大类99项工作,久久为功,咬定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在高质量追赶发展的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川篇章。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招大引强主导产业。发挥“4+1”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引进2家龙头企业和6家补链延链强链企业,推动景旺三期、远征、精智等优质项目落地建设。打造创新平台,继续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奋力推动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
培育壮大科技型、优质型企业。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鞋、玩具、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实现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存量达47家以上。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力争新上规企业8家。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展第二年度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完成产业用地整治850亩。加快推进园区扩园征拆工作,新增产业用地3平方公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推动园区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及商业街区等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环园区绿道网、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
做优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商贸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商贸企业培育上限入库工作,奋力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建设佗城客家文化产业园,打造国家级南越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加快推进佗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发展壮大农林经济。探索以“入股+提成”的模式推进林地流转,实施新造油茶、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项目,实现油茶新造2.4万亩、油茶低改1.2万亩;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鼓励实施森林碳汇交易,实现多方共赢。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以省级农业产业园、“一镇一园”全覆盖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奋力实现油茶、优质稻、茶叶产值分别达到15.5亿元、10亿元、5.3亿元。
关键词
绿美龙川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答好生态建设13个“必答题”,做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前期工作,开展韩江上游综合治理前期研究。全面推进治水行动,加大东江8条主要支流整治力度,加快推进鹤市河二期综合整治项目。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水土防御工程,加快推进铁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丰稔镇礼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确保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绿美龙川建设。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完成林分优化3.7万亩、新造林抚育3.25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开展2023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古树名木复壮、古树公园和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建立“林长+警长”工作机制,保护森林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地森林、林地、湿地资源安全。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属性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同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15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
“融湾”“融深”
关键词
加强产业合作共建。深化与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平台产业对接,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优惠叠加、利益共享”产业共建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双向飞地”模式,加快推进深圳宝安项目在龙川用地工作;用好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建设龙宝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产业招商,完善主导产业链招商图谱,发挥好异地商会、产业协会招商联络处和深圳招商工作组作用,奋力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以上。
加快数字龙川建设。建设“数字龙川”综合指挥协调和大数据运行中心,推进“粤治慧”县域推广应用。创建标杆政务服务大厅,启动新中心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深化“粤系列”建设应用,建设“粤省事”龙川专区和“粤商通”龙川专区,实现政务服务在家办、异地办。
加快构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做好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增设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至紫金段)新田互通口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动龙川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物流园项目建设。
乡村振兴
关键词
确保粮食安全。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建设1.5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强化优良品种繁育推广,持续加大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粮食品质提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全县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49%、69.5%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各类资金,加大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力度,实现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动态清零。加强扶贫资产项目风险管控,确保扶贫资产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
加强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完成县域、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以及示范带规划编制。聚焦产业振兴,推动成立县乡村振兴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20万元以上。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强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路网建设,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500公里,开展以村内道路、停车场为重点的乡村补短板项目,全力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加快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基本建成1条内外兼美的乡村示范带。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确保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
2023年,龙川将以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增强高质量发展韧性。
精心打造“公园城市”。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编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打造“一江两岸”城市名片,实施老城区道路硬底化及雨污水完善项目,积极化解迎宾大道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鸡公山片区地质灾害和危房整治,推动东江河环境整治及两岸景观风貌塑造,加快推进县“一江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及产城融合开发。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精心打造主题公园,建设以山水相依、亲子游玩为主题的水坑公园,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绿地和小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
加大两大新城建设。推进幸福新城建设,着力推动幸福新城中心区土地平整,加快幸福大道、越王东路(幸福路)、梅龙高铁下穿道路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化县集聚区产业孵化中心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大力开发高铁新城,充分发挥赣深高铁、双龙高铁的交通优势,整合佗城旅游资源,将佗城古镇与高铁新城联动、融合开发,推动古城经济、高铁经济融合发展。
加快电力通信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和完善主网网架,重点推进丰稔、廻龙、莲塘等输变电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新建130个电网项目,推进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推进5G基站建设,基本实现镇街和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
民生保障
关键词
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全面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全覆盖,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全面完成镇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重点实施“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粤菜师傅”等三项工程,全年开展培训1200人次以上。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店租补助等扶持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创业。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快提升县技工学校办学水平,用好与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帮扶的优势,着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构建立德树人体系。建立健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推进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争创省、市级以上劳动教育学校3所。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60个。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苏区学校建设,推动龙川一中教育集团城东校区等3所学校改扩建工作,启动龙川一中教育集团幸福学校建设,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740个。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动职业技术学校(金安中学校区)建设。深化教育合作交流,建强宝安名师工作驿站,加强与深圳宝安教育合作交流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加快推进健康龙川建设。大力开展“防疫有我,爱卫同行”爱国卫生运动,控制重大疾病危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相关支撑能力和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力推动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普及应用,实现100%的村卫生站具备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和相应诊疗康复能力。
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县“三馆”升级改造建设,推动松林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提高非遗保护水平,创作一批以讴歌新时代、讴歌党和祖国为主题的木偶戏、杂技、山歌等文艺作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展胜利村塔修缮工作,完成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陈列布展、叶卓故居陈列布展和黄居仁故居修缮。
公共安全
关键词
构建智慧管控体系。深化网格化智慧管控体系建设,完善县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一期建设,推动二期建设,加快网格化指挥管控巡查系统研发和三维数字底座建设。推广智慧消防应用,深化农村独居老人居住场所和“三合一”场所治理效果,推广应用无线智能烟感探测报警器等技防措施。
持续巩固“7+2”百日攻坚行动成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落实交通安全“龙九条”、森林防火十条、周三消防夜查、周五交通整治等长效机制,持续强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和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力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压减地质灾害隐患。
此外,将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提升防汛备汛能力。将完善消防救援联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县级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新建龙川县老城区第二消防救援站,完成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推动乡镇市政消火栓建设实现全覆盖。将持续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粤居码”普及应用,确保完成出租房屋“粤居码”登记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粤居码”登记率达80%以上。将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确保社会面平稳有序。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甘国科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