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抓“三农” 砥砺奋进促振兴
■龙川县丝苗米产业园龙母镇张乐村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青山含黛,碧江绕村。走进龙川县黄石镇长洲村,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延伸,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田野里水稻碧绿,风貌一致的客家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文体广场、亲水步道等成为村民新的“打卡”场所……
谁曾想,十年前,长洲村还在被贫困笼罩。
时代的车轮驶入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式吹响,长洲村由此开启了蜕变之旅:发展高山油茶等特色产业,完善道路、村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年均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万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2万元跃升至33万元。2020年,长洲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2021年,长洲村列入龙川县东江画廊风貌带建设,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打造沿江碧道,大力培育“文旅+农业”新业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
长洲村折射着龙川“三农”发展的10年巨变。过去10年,龙川全力以赴保供给、攻脱贫、促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实施,乡村产业由之前的数量少、档次低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农村告别了“脏乱差”走向生态宜居,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
守底线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饭碗始终端牢端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的稳定增产,则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广东省产粮大县”的龙川,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千方百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将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2—2021年,龙川县连续10年粮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5亿斤左右。2021年,龙川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约81.98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 52.901万亩,粮食总产量24.1万吨,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2%。目前,全县建有省级菜篮子基地2个,市级菜篮子基地1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个,有力保障了主要“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今年以来,龙川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将任务分解到了各镇,与各镇党委、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状”,各镇把面积、地块逐一落实到了村、组、户、田块。今年春季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479万亩,占全年粮食播种任务50%;晚造完成播种面积28.78万亩。全年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259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04%。
为稳定粮食生产,龙川县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保障全县粮食增产增效。2021年,全县共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5.6万亩。今年,龙川县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争取国债5000万元支持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选取丰稔、龙母等8个镇9500亩撂荒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项目已进场开工,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撂荒耕地水利设施条件,提高农户耕种意愿,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安全。
截至8月31日,龙川县完成约2.1万亩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占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60.1%,剩余面积将在冬种期继续推进,计划年底全面完成复耕复种任务。
与此同时,龙川县持续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保障全县粮食增产增效。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力度,2012—2021年,累计完成35.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20.1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4.16%,无人机喷药、施肥等现代科技管理技术普遍推广使用。
渔业实现稳步增长。龙川县拥有东江、韩江两大水系,有全省第二大水库枫树坝水库,全县水域面积约0.7万公顷。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发展稳中有增,2021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655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近1.4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5亿元,总产值比增14.87%。
十年磨一剑,而今谱新篇。今天,龙川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3.72亿元增加到2021年50.6231亿元,增长50.13%,“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龙川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谋发展 创建省级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成乡村振兴助推器
稳住粮食生产,托稳了百姓“米袋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则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位于龙川县田心镇的霍山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以奇峰闻名。山脚下的龙母镇张乐村种植基地内的丝苗米长势良好,正在拔节抽穗的水稻预示着又一季的丰收。
龙川位于东江上游,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非常适合优质丝苗米生产。自2015年以来,龙川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建设丝苗米产业园,发展集群化、品质化、多元化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2021年12月,龙川县丝苗米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经过数年的建设,龙川县丝苗米产业园从北至南贯穿龙川主干轴,涵盖了车田、赤光、龙母、丰稔与鹤市等5个镇, 8家农业企业、2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参与园区内种植加工。产业园内拥有河源首个无人机直播示范基地、日产量达100吨的丝苗米加工生产线、镇村两级电商平台、2个新创建的3A级农旅景区等产业基础,创建了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龙川大米”、粤字号品牌“越王贡米”等品牌。
在8家农业企业、2个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等实施主体的推动下,龙川丝苗米产业园正朝着集种植、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储藏、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农业生产托管、休闲农旅、植保防治等三产领域融合发展。产业园成为农民的幸福园、丰收园,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产业园观光赏景、农业体验,带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龙川丝苗米产业园逐步完善增收机制,建立起八种联农带农机制,直接带动农民收益超2000人,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园的建设,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助推器。近年来,龙川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龙川县先后建设了油茶、丝苗米等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龙川县油茶产业园于2018年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成功通过省考核。4年连续不断地建设,建成涵盖12个镇两大主要片区的油茶树种植基地,油茶树种植面积7.5万亩,创建了“龙川山茶油”国家级区域公共品牌,开发了油茶洗发水、沐浴露等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油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农民成为产业园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通过扶贫资金参股、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方式,龙川县油茶产业园辐射带动农户5017户、带动脱贫户491户,平均每户增收3320元/年。2020年、2021年两年,龙川全县油茶高产,园区内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20850元,高出全县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18.9%。油茶树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油茶果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一园带动全县。2021年,龙川全县油茶树种植面积约42万亩,全县从事油茶生产经营企业155家,种植大户1128户,从事油茶产业1万多人,油茶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进一步擦亮了“全国油茶示范县”品牌。
今年6月份,龙川县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项目,成功跻身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列。
按照创建方案,“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项目将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要求,采用“成熟一批、扶持一批”的梯次发展思路,立足各镇的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源要素集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今年以来,龙川县择优遴选老隆镇澳洲坚果、佗城镇花生、义都镇茶叶、赤光镇山茶、细坳镇毛竹等产业作为镇域产业园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机制、经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整合多镇域的同一主导产业,“串珠成链”组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方位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有特色、可复制的“龙川模式”。
与此同时,龙川县发力精准扶贫好政策,携手帮扶单位推动农业产业建设,培育和打造油茶、茶叶、水果、大米、蔬菜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64个。
产业的蓬勃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9户26257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按程序退出,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均达到出列标准。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9730.4元增加到2021年的19183元,年均增长10.2%。
产业旺,农村兴。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川县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集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优化一产、深化二化、强化三产,为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焕新颜 从点上示范到全域整治 美丽宜居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龙川县细坳镇张田村,东江入粤第一村。走进张田村,5米宽的标线分明的沥青村道穿村而过,道路两旁装着太阳能路灯,沿线随处可见小花园、小菜园,新建的村文化广场舞台、健身器材、体育设施齐全,楼房整齐划一顺势而建,航拍之下是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美景。
楼房代替了瓦屋,沥青路代替了泥路,居住环境干净卫生,外出的村民都回家盖房子,这是张田村民眼中的变化。从曾经“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从破败旧村蝶变为美丽宜居村,如今张田村的“高颜值”是龙川县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鲜活实践。
在龙川,像张田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正越来越多。近年来,龙川举全县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硬仗打好打赢,而以点带面、以示范推动全域,则是龙川县打赢这场硬仗的“路线图”。
67个省定贫困村是首批需要攻克的目标对象。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有关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有关实施方案。龙川县自此拉开了6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工作,全面整治环境“脏乱差”,奋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平,至2020年底全部达到示范标准,67个村环境面貌大改善,实现“后队变前队”。
成功创建丰稔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从2018年开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龙川投入1亿多元,对丰稔镇成塘、黄岭等5个村以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采取连点、连线、成片模式,打造一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3年后,丰稔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一个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居风貌、乡村旅游、产业特色突出的宜居宜业宜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区“显山露水”。
有了点上的成功和示范区的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全县铺开。按照省、市两级工作部署,自2018年开始,龙川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其间,在全县315个行政村实施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对危旧建筑进行清拆,对环境进行整治,打好美丽乡村“底色”;开展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四小园”等行动,农村基本实现了全域干净整洁,擦亮美丽乡村“成色”。
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龙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四个转变:农村大量积存几十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得到了彻底清理,实现了从“脏乱差”向“全域干净整洁”转变;农村厕所粪污直排污染环境向全域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转变;农村污水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向“沿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带”转变。到2022年底,60%以上行政村将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现在,美丽乡村正向“美丽经济”蝶变,逐步成为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的新业态。赤光镇大洋村、丰稔镇左拔村通过打造田园景观、民宿、农家乐、农业体验区等,构建起集食、宿、行、游、娱、购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两村建设的五色茶岭景区、绿油花果树小镇先后于2020年、2021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洋村还跻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行列。
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把美丽乡村转化为“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龙川县积极发展休闲度假、精品民宿、健康养生等,打造文旅结合、农旅融合的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数说“三农”成绩
●粮食生产安全稳定。2012—2021年,连续10年粮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5亿斤左右。
●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3.7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6231亿元,增长50.13%。
●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建设了2个省级产业园,培育和打造 64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省、市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7个。
●农民同步全面小康。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9户26257人全部脱贫,全县67个省定贫困村出列。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9730.4元增加到2021年的19183元,年均增长10.2%。
●农村面貌显著改善。67个省定贫困村成功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成功创建丰稔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今年底,60%以上行政村将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
●建设高标准农田。2012—2021年,累计完成35.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郭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