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老隆镇推进“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

绘出乡村五彩景 串起强村富民梦

2022-09-27 10:04:32 来源:

3f73d6e5780df305a08e720bfd362624_0927006_001_01_s.jpg

■综合整治后板塘河成为村民及周边游客游玩新去处

1dddf817d0eebec5931fc50d63f65967_0927006_001_02_s.jpg

■板塘河上新修建的“网红桥”,成为年轻人新的“打卡”地。

876ab171675d8cc2b112269d5cf4d0d5_0927006_001_03_s.jpg

■建设中的老隆镇(江边、板塘、浮石)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核心提示

远山如黛、近水如烟,沿着亲水廊道,漫步在山水林田间,淳朴风情触手可及。走进龙川县老隆镇“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水清景美、山水田园与溪谷山色交相辉映,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绘出乡村五彩景,串起强村富民梦。近年来,老隆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以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为目标,自去年10月份起高标准谋划建设老隆镇(江边、板塘、浮石)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全力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特色沿水景观,探索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发模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文旅乡村,辐射带动老隆镇乡村全域全面振兴。

源头活水 坚持党建引领,唱响党群同心

板塘村,循州(隋朝起龙川旧名)“东江第一进士”韦昌明(唐)故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板塘村纳入老隆镇“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范畴,由此掀开了它崭新发展历程。

党建引领,党群同心。板塘村的蜕变过程,从村党支部的选优配强开始。老隆镇党委始终坚持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下好先手棋,坚持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坚持选好班子、选强班子、选优班子,筑牢基层战斗堡垒。2017年余新伟通过“育苗工程”成为板塘村的后备干部,在2020年村级换届中,年仅25岁的他当选为板塘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我市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新气象,新作为。余新伟以敢想敢做的作风鼓舞着村“两委”班子,创新的想法和创业的激情在板塘村“两委”干部联席会议桌上碰撞,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交响曲也越奏越响。

雨季涝,旱季干,横穿板塘村的板塘河因久未治理导致堵塞,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是群众热切盼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群众的访求在哪里,村“两委”的目光就聚集在该处,治理板塘河摆上了村党支部的工作案头。

板塘河隶属东江水系,是东江一级支流,全长约7.17公里。治理河道工程量大,资金如何解决?申请上级资金、发动乡贤捐款、发动党员捐款,集众人之力和智慧,多种筹钱思路被一一抛出。

板塘村“两委”为民做实事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老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板塘村“两委”干部兵分四路、多管齐下,主动开展板塘河治理工作。一是保障建设资金,“两委”干部争取上级资金,并组织发动村内党员捐物捐款;二是争取群众支持,“两委”干部逐户走访学校附近的村民,说服其配合移除河边竹子、让出部分土地用以拓宽河道;三是立足实际、筹工筹劳,“两委”干部组建了一支由本地村民组成的施工队伍,实现以工代赈,提高村民收入;四是获取社会力量支持,“两委”干部还积极发动乡贤为河道治理捐资出力,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为河道整治提供资金保障。

有限的资金,无限的主动性。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建平常常早上6点多就出现在工地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村委委员王明智一天要往工地跑五六趟,对工程总是放不下心来。众人齐心协力下,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投入40多万元,河道治理中的先行段——村中心小学附近旧貌换新颜:河道由原来的2米拓宽为8米,两岸350米河堤得到加固,河道两边安装了护栏、种上了绿植,昔日淤积的河道畅通无阻。

良好的开端,开启了板塘河全面治理的速度与激情。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板塘河全域治理全面启航,也点燃了“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的星星之火。为顺利推进项目进程,板塘村坚持党建引领,召开了村民小组长联席会议,从各村民小组选派党员代表,配合包片干部组成工作小组到户做工作,确保板塘河治理工作早日取得成效。

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党群一心共建家乡。板塘村党员何辉泉主动找到村党支部,表示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工作,自己家的菜地就在河道边上不用给他任何补偿,为板塘河治理出一份力。渐渐地,党员先行出让土地的积极影响慢慢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响应号召,转变思想,纷纷出让土地用于河道治理。

而资金短缺则是摆在板塘河治理推进的最大“拦路虎”。何建平提出“节流”举措,即找到源头厂家,以最低成本价购买路灯、护栏等材料。板塘村党支部委员余大标先前有过建筑工作经验,马上联系到了生产路灯、护栏的厂家,以低于市场价购得河道治理的建设材料。

村干部的表率,感动了村民。板塘村村民王明亮为板塘河治理送上了一份重礼,他将工程开山产生的石料赠予板塘村建设河堤,为示范带项目节省了约300万元成本。他说:“作为板塘村的一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砌河堤的石头是乡贤从周边工地拉过来捐赠的,建设的人工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雇佣本地村民组成的,路灯、护栏等硬包装材料都是从淘宝网上找到生产厂家直接发货,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余新伟算了一笔账,板塘河的治理每公里建设投入资金比市场造价节约了80多万元,整个项目节约500多万元,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成本控制。

经过近5个月的紧张施工,板塘河全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河道疏浚,堤坝加固,两岸绿化、亮化、美化,“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已在板塘村绘就,切实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润物无声 涵育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治理

河水清,田野绿,村道平整开阔,居民庭院干净卫生,位于东江边的江边村宛如换上了新装,蜕变成为一个美丽、和谐、文明的村庄。板塘村村民慷慨出让土地的佳话广泛传唱,江边村村民大方让路的赞歌也随之奏响。

随着示范带的逐步落成,到村里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沿路交通压力逐渐增大,江边村主村道扩宽迫在眉睫。江边村“两委”干部联合下坝各村民小组党员,逐一到主村道边的村民家中走访,说明了主村道扩宽的意图。

“修路是好事,一定支持。”村民王安明说道,“今天我让出个人的1.5米,明天就变成大家的1.5米,共修致富路,共建美家园。”江边村主村道沿路所有村民在一天之内自发破除院墙,让出门坪,支持主村道拓宽,建成了6.5米宽的双向车道,用行动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谱写了新时代的“六尺巷”赞歌。

道路宽了,环境美了。随着人居环境的变美,居住在这一块土地的人们精神文明面貌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新文明新风尚走进他们的生活,滋养着心灵。

加强乡村治理、倡导文明乡风、推动完善村规民约、深化村民自治……近年来,老隆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让“文明种子”遍撒农村大地,打造“四治”示范乡村。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示范带项目建设开展以来,为巩固治理成效,江边、板塘等村持续开展法治思想宣传行动,依照村民集体的意愿,经过民主程序重新修订本村村规民约,完善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保护耕地、复耕复种、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条款,教育、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在江边、板塘等村,村“两委”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着手,全面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余新伟表示,村里坚决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示范带项目建设细则,让村民享有充分的决定权,也让‘十里栖溪’示范带从孵化到落成皆在村民监督范围内,充分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同时,深化民主管理,制定自来水管理制度和卫生保洁制度,压实村民护林、防火等责任,形成自治合力。

过去,江边村、板塘村、浮石村都是“龙川县文明村”。自示范带开始建设,乡村风貌显著提升,村民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去年江边村被评为“河源市文明村”,朝“德治”乡村迈出一大步。

示范带的建成,引领着沿线村庄的治理模式不断优化。老隆镇作为龙川县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的试点,将各行政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形成了细分管理单元,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做到了群众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老隆镇还通过落实党员志愿者工作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环卫一体化模式等公共服务机制,组织党员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卫生保洁行动,坚决遏制河砂盗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一系列的举措落实沁润着老百姓的心灵,让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了量变到质变,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动能。村民们表示,这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改变,提振了大家对乡村发展的信心,现在邻里关系和睦,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新事不断涌现,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水到渠成 谋划产业延伸,盘活特色文旅

望山见水忆乡愁。“颜值”杠杠的板塘河,现在成了附近居民新的出游“打卡地”,寂静的村庄开始热闹起来。老隆镇对标国家级3A景区标准,高标准推进“十里栖溪”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特色种植等乡村文旅新业态,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为富民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老隆镇将按照‘三步走’规划,逐步推进(东江)河西片七村连片产业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文旅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实现老隆又稳又好发展。”老隆镇党委书记邹伟周成竹在胸。

依托示范带,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是第一步。在老隆,农业产业的发展标杆是浮石村,依靠坚果产业,浮石村从省定贫困村一跃成为该镇产业振兴领头羊。老隆镇坚持“一盘棋”思路,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拟于地势平坦、交通优势突出的月乐堂村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推动现有交通运输、电商物流及供销体系等多主体融合发展,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提供富民兴村发展新引擎。

浮石村党支部书记熊志华说,“今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投入数百万升级坚果加工厂房、建设无尘包装车间,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打造更高品质的坚果产品。接下来,继续做大坚果加工这篇大文章,引进新的技术榨取坚果油等衍生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依托示范带,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则是老隆镇要实走的第二步。在保留乡村本色的基础上,示范带沿线各村正在谋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大力发展以“东江第一进士”韦昌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打造进士阁与翰林广场,拓宽城市休闲空间;开发含龙川福建会馆、水贝红色文化特色村、红军留守纪念园、红色交通联络广场、蕴庐(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等在内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创造乡村文旅新标的,让红色资源激活美丽经济。

依托示范带,实施乡村文旅新业态探索行动是第三步。为打造充满活力的旅游经济空间,老隆镇盘活乡村现有资源,创造新的旅游布局,整合示范带沿线的部分闲置农房资源,统一规划,吸引市场主体入驻,将闲置农房打造成特色民宿、水吧等休闲空间。以创意、活力为主题,改造机耕道,将水田塑造成集种养和观光于一体的艺术田野,打造别具一格的“稻梦”空间,并积极筹办乡村音乐节、客家美食节等文娱活动,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特色文化产业等新业态,为乡村经济增长造血。

干群合力共兴村,上下一心同致富。接下来,老隆镇党委政府将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把示范带打造成为龙川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拉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具有老隆特色的乡村文旅之路,真正把“十里栖溪”建设成富民新村项目,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文:本报记者 王亚娇 张媛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诸晓敏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杨坚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