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龙川将聚力抓好六大项工作任务
行稳致远谋发展 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势头强劲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目前,“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国家战略互为支撑、互促互进,必将释放“化学反应”“乘数效应”。今后5年是龙川实现加速发展、追赶跨越的重要窗口期。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起而行之,用发展统一思想,用发展凝聚力量,用发展破解难题,在服务和融入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展现更大作为、成就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龙川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龙川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龙川县委书记孔德胜代表中国共产党龙川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孔德胜表示,将坚决贯彻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及“六个抓”工作安排,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凝心聚力拼搏奋斗,坚持“稳”字当头、又稳又好,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奋力谱写龙川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责重千钧再出发。未来5年,龙川要集中精力,着重抓好六项工作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平安稳定;完善城乡建设,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品质;抓好产业招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强化要素资源支撑;全域“融深”“融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保障服务,充分共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发展与安全
统筹发展与安全 确保经济社会平安稳定
龙川提出,未来5年,坚持“稳”字当头,落细落实防风险、补短板、保安全、促稳定各项措施,把安全发展贯穿改革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经济社会平安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县城防汛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等能力;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治理等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农村削坡建房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2480户整治任务。另外,加强应急预警、应急指挥、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及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全力推进“平安龙川”建设。进一步抓好国防动员能力和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妥善应对科技、网络、生物等新型领域风险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重大金融风险等工作,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川。
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个必须”要求,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实施“科技强安”战略,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抓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九条措施,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沟通民意工作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认真做好服务群众、社区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键词】城乡建设
发力乡村振兴 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品质
未来5年,龙川将统筹城乡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内涵,提升乡村发展质量,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全力塑造高颜值生态,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品质。
在城市建设方面,龙川将绘出最新“施工图”:构建“一江两岸五组团”城市空间新格局,规划建设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容纳50万人口的县城;加快推进一批城市路网建设,谋划建设“一环、两岸线、多横线”县城交通体系;加快推动老隆组团、水贝组团、佗城组团、幸福组团、城北组团等“五组团”发展,全力推进幸福新城、高铁新城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城市、河源次区域中心;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在乡村建设方面,龙川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新增一批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80%以上。以“美丽圩镇”建设为重点,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及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龙川瞄准“双区”大市场,主动对接“圳品”工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谋划、规划龙母盆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菜篮子”“果盘子”和“米袋子”“油瓶子”生产基地。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旅游+农业”,发展客家古邑文化深度游、温泉康养游、农业体验游、红色教育游,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
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答题”。未来5年,龙川全面推进绿色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一体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守护好青山绿水。
【关键词】产业招商
打造“双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言必谈产业,行必抓项目。下一步,龙川将主动对接“双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链与服务链、价值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打造“双区”现代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聚焦电子信息、现代建筑、空气能、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链,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狠抓全链条聚合、集群化扩张,打造2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级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和百亿级现代建筑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推动省级节能环保材料特色产业园做强做优。
高质高效规划建设宝龙新城。宝龙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50平方公里,依托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平台,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商业商住、城市交通等配套设施,致力打造“两轴六基地”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承载、接纳能力,争创省级高新区,致力建设产城融合的智慧生态新城。
优化提升招商服务质量水平。开展全链条、跨链条整合招商,招引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设政企互惠综合平台,推进落实挂钩联系、包办代办等机制,加快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早开工、快见效。
强化深化与宝安区产业共建。以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要平台,瞄准“双区”特别是宝安区产业外溢和企业转移、拓展窗口期的机遇,健全完善与宝安区的产业共建机制,积极承接产业延伸、企业转移,推动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供应链、信息链,提升龙川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驱动
致力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未来5年,龙川将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致力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县,主动对接服务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和广珠澳、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等平台载体,推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进金属及土建实验室、绿色建筑创新院、中科院大学双创基地、深圳大学孵化器等平台建设,确保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逾6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树标提质”等工程,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存量突破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以上。
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实施省“扬帆计划”“龙才回归”人才计划,聚焦“高精尖缺”导向,靶向招引各类高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确保年均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个以上。
【关键词】“融深”“融湾”
全力推进交通“硬联通” 体制机制“软联通”
未来5年,龙川将主动融入“双区”“两个合作区”等重大发展战略,集聚各方资源要素,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全域“融深”“融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交通设施“硬联通”再提速。全力配合梅龙高铁、厦昆高铁、龙韶铁路、龙汕铁路等4条铁路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龙寻、连梅高速公路等2条建设,有序推进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205国道县城段改线、236国道改建、东纵公路等项目建设,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节点城市。
构建体制机制“软联通”。以赣深高铁开通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开放平台、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衔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推,打造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样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代办制”向“包办制”转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创新体制、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对接“双区”改革、“两个合作区”改革、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河源省级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一批市级以上系统性集成改革,推动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协同、保障服务更高效。
【关键词】高品质生活
新增2.5万个基础教育学位 强化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未来5年,龙川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归属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致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三孩”生育政策, 完善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双百”工程,提升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新增2.5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面推进“健康龙川”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提升县镇村一体化卫生服务水平,强化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规划建设市民体育中心,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增强古邑龙川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全力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建设,全面提升龙川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县“三馆合一”建设,规划建设“两宫两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持续加强红色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黎咀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
■统筹: 陈小玲 甘国科 刘伟东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