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念好创、招、优“三字诀”

端稳就业“饭碗” 托起民生幸福

2021-10-27 09:37:00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陈灵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龙川把“稳就业”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痛点”靶向,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念好创、招、优“三字诀”,以产业建设开发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培训工程促进就业创业,全力以赴端稳就业“饭碗”,托起民生幸福,将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创”字赋能 优化政策措施

日前,龙川县“南粤家政”工程技能培训班再次开班,20多名来自全县各镇的学员,在此接受妇婴护理等专业知识培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员们掌握技能并考核通过后,将根据个人意愿推荐到河源及珠三角城市就业。

稳就业,保民生。龙川县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创新思路,多措并举,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办了SYB创业培训班、“粤菜师傅”培训班、“南粤家政”工程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849人次,为有就业和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创业意识,提高技能水平。

同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面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截至8月底,全县促进创业21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创业带动就业672人;为中小微企业新发放创业贷款26笔共770万元,累计发放技能晋升、“粤菜师傅”、创业培训等各类专项资金437.8万元,惠及3000余人。

“招”字为本 拓宽用工渠道

连日来,钟国辉很忙碌,工作日在龙川工业园的一家企业上班,周末和节假日就赶回鹤市镇芝野村的家中干农活。尽管肢体有些残疾,这位1972年出生、初中毕业的汉子,用劳动撑起了自己的四口之家。

“离家不远,工资还可以,找到了一条出路。”钟国辉在去年年底通过应聘方式,成为园区企业丹尼玩具(龙川)有限公司装配部的一名员工,除去交通、社保、食宿等费用开支,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

在“家门口”工作赚钱又不丢弃农活还能照料家庭的,钟国辉不是个案。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有1.3万余名当地群众在龙川工业园务工,其中30—50岁的务工人员占到六成以上,而女性占到70%。从年龄层次分析,绝大多数在龙川工业园务工的群众,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老的长辈,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很符合他们的选择和需要。

“千方百计帮助有工作需要的群众找到工作,同时也缓解企业的‘用工荒’。” 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中心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不少人选择在家乡务工,通过线上线下发布招聘信息,让本地劳动力实现本土就业。

据悉,龙川多举措搭建就业平台,持续加大招聘力度,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把岗位“送”到求职者手中,纾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搭建用工平台,县人社部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技工学校联合发力,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等,今年以来为广大求职者提供4000多个职位,成功入职2562人,为企业解决用工招聘问题。

“优”字保障 提升服务水平

龙川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各项政策,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多措并举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聚焦人才输送,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人才培养。龙川县通过组织校企合作对接会,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龙川县分批次组织300多人次技工学校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对接,促进技能人才进园区。目前县技工学校开设深圳银宝山新、深圳金三维等4个校企合作班,共为县工业园区、深圳、东莞等地企业输送实习就业人才430人。

着力解决企业员工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全力消除员工后顾之忧,让人才留得住、有发展。龙川通过建设“双创”基地、升级改建通衢镇卫生院为县第三人民医院等举措,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企业完善商业、休闲、消费、金融、运动、医疗等配套设施,解决园区企业员工娱乐休闲、健康保障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生活水平。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