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满山头 生活有奔头
——龙川县黄石镇长洲村发展油茶产业助农增收
■长洲村紧邻东江河畔,浩浩东江水见证了该村的发展。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刘永菲 实习生 叶昕
盛夏时节,“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河源)革命老区”采访活动在龙川开展,记者一行走进黄石镇长洲村,目之所及多是油茶林海,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预示着今年将迎来大丰收。
长洲村坐落于东江河畔,浩浩东江水,见证了老区的发展巨变。长洲村地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仅507亩,属于典型的八分山地两分田的山区。近年来,长洲村以“山”为媒,大力发展山地经济。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凭借着6000亩的油茶树,成了“河源油茶产业第一村”,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路。
油茶产业吹响
乡村振兴号角
车子沿着宽敞整洁的沥青马路驶进村口,“革命老区长洲村”的红色牌子映入眼帘。长洲村党支部书记骆飞田介绍,革命时期,地下党小组曾在此处秘密活动过。这个留下了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村,以小小的油茶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长洲村有种植油茶的百年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在山头种植几亩油茶树作为额外收入。在过去,长洲村由于技术、经济等因素限制,种植效益不高,上百亩的老油茶地逐渐丢荒。既没有产业,也没有田地,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民也只好外出务工。2016年,长洲村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
眼看村里的油茶林逐渐丢荒,在外务工的村民骆素娥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油茶。刚开始,村民对种植油茶的兴趣不高,骆素娥只好走家入户宣传,为村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
如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和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油茶已经成为长洲村发展的主导产业。长洲村通过与本村油茶企业合作,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为村民免费提供油茶苗、肥料及技术指导,每到收成季节,还以固定价格回收油茶果,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长洲村油茶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
“村里的油茶产业还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村民通过打工获得固定收入。”骆飞田说,目前油茶产业带动长洲村劳动力就业31人,帮助29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平均每户村民每年额外增收3000元,既带动了村民致富,又守住了绿水青山。
1亩油茶树可以生产400—500斤的油茶果,为延长油茶产业链,长洲村不仅种植油茶树,还坚持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生产优质茶油,并建立以村级油茶为主体的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拓展村外广阔销售市场,生产的茶油销往全国各地,成为集种植、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河源油茶产业第一村”,村民收入也有了保障。2020年,长洲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4.82万元,是2015年的14倍。
美丽新农村
增强村民幸福感
油茶产业发展红火,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落下。沿着美丽的东江河畔一路游览,长洲村的独特风光让人眼前一亮:村居整洁,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满池荷花开得正艳,新修的沥青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道路旁铺设鹅卵石,可供行人行走……美丽新农村的画卷徐徐展开,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骆飞田介绍,作为革命老区村,长洲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亮点颇多。近年来,长洲村投入各类资金约2537万元,“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实现村道建设、村道亮化绿化,村道硬底化约10.82公里。长洲村已从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成宜居美丽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精品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长洲村还新建了妇女儿童之家、文化广场、卫生站、污水处理设施;6.7公里的硬底化道路铺上了沥青;为村小学改善了教学环境,并同步配套购置了桌椅、黑板、风扇等教学设施,为在长洲读书的孩子提供更完善的现代化教学条件,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有山有水有产业,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骆飞田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利用长洲村山水资源和油茶传统文化,积极协助企业引进项目,逐步将村庄打造成以油茶为主题元素的田园综合体,促进油茶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