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车田镇以高质量引领推动跨越发展,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田园美如画 振兴花开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车田镇郑里村旧貌换新颜。
■发展花卉种植产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美丽宜居的龙川县车田镇圩镇
绿绿水稻田,白白小洋楼,弯弯水泥路,笑开颜的老百姓,简单的元素描绘了龙川县车田镇乡村振兴下的美丽画卷。因“靠水车车水灌溉”而得名的车田镇,这个龙川县上半县商贸中心城镇,在乡村振兴的大潮里,正悄然发生着蝶变。
党的十九大以来,车田镇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产业发展起来,一盆花卉撬动“美丽经济”的传奇正在续写;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阡陌纵横的交通路网和村级文体广场成为现代车田的新标配;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双重发力下,农村旧貌换新颜;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创优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日益增强,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绿色农产品销路广,生态乡村人气旺,绿水青山正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2021年,守住“绿色家底”的车田镇,正充分激发生态红利,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在奋力推动美丽车田建设的同时,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车田镇概况】
车田镇位于河源市东北部、龙川县中西部、东江上游,属丘陵地区。西与和平县贝墩镇交界,东南枫树坝库区与赤光镇相接,距离龙川县城62公里,省道和洋线南达龙川、北接和平县,是龙川上半县商贸中心城镇。镇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余亩,山林面积32万亩,户籍人口65649人(截至2020年底)。
车田镇建于清末,因河两岸多是旱地,靠水车车水灌溉,“车水灌田,故名车田”。其前身为铺前街,在现在的上铺前村。1987年成立车田镇。2003年原郑马镇、枫树坝镇樟州、联丰、教丰村并入车田镇。目前,车田镇下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主要特产有车田豆腐、车田米酒、车田花生、牛肉干等。
“长短”产业齐发展 群众天天拥抱幸福
彭思砚现在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去鸡舍里捡鸡蛋,100多只母鸡日均下蛋40多枚,一个月收入2500余元。再加上村里和镇上的产业分红、国家发放的参战退役人员生活补助等,彭思砚月收入5000多元。
“我现在天天拥抱幸福,很开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生活。” 63岁的彭思砚是龙川县车田镇官天岭村村民,曾是精准扶贫时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进他家的小院,“光荣之家”的牌子钉在二层楼房的大门侧边,写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就贴在大门两侧。感恩党给予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位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老兵,2016年把自己的小儿子送进了部队,如今儿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志愿士官。
在官天岭村,像彭思砚这样通过党的好政策和产业致富的不是个案。邓永忠是官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是群众眼中的“主心骨”和致富“带头人”。精准扶贫期间,在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办的帮助下,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邓永忠成立了邓塘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的方式,大力发展蛋鸡养殖产业。全村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脱贫摘帽。其中,包括彭思砚在内的有劳动能力的50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余元, 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
扶上马再送一程。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2021年,53岁的邓永忠仍身体力行地带领着官天岭的群众发展蛋鸡养殖,每天通过电商、微信等平台帮助乡亲们销售鸡和鸡蛋。今年1月—4月,帮助全村销售农特产品7.5万元。“五一”前,他和新安街道办的驻村第一书记商量后,再向38户有劳动能力、已经脱贫的群众发放了一批鸡苗,鼓励群众把养殖业持续做下去。目前,养殖规模超过100只的有10户群众,2019年、2020年,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一心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邓永忠还算了另一笔较为长期的收入账:精准扶贫时期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车田镇小盆栽花卉种植产业、龙川矿泉水厂、镇光伏发电产业,按照协议,38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后,在合同年限内仍将继续享受分红收益,年人均可有3000余元收入。
“长短”产业齐头并进发展,不仅绘就了官天岭村的小康画卷,而且还为车田镇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车田镇党委政府在集思广益、深调研的基础上,全镇“一盘棋”规划产业、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发展特色产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好车田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车田镇党委书记冯雪敏表示,做好产业文章,加快形成产业链体系,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努力打造车田“业兴、村美、民富”新画卷。
有政策支持,有独特资源,有党委政府高效执行力,车田镇按下了产业发展的“快进键”。
东南片区发展生态油茶种植产业。车田镇大同、樟州和教丰等行政村有种植油茶传统,种植面积8000余亩。车田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发展高山油茶种植,邀请农业专家为种植户上种植技术培训课,并对老油茶林进行改造提升产量。2020年,东南片区油茶产量12万公斤,产值960万元,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
中片区发展优质有机水稻产业。共和、四联、车田等中片区行政村水田多,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种粮大户邓卫军成立了龙川县车田镇农民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流转土地600多亩发展优质有机水稻种植,并辐射带动226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目前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优质大米走俏珠三角和粤港澳市场,2015年至2020年,合作社累计销售生态米1300吨,销售总收入900多万元,帮助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
北部片区发展小盆栽花卉、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种植。小盆栽花卉产业项目落户有温泉资源的汤湖村,目前建设了3万多平方米的温室种植大棚,年产值2000万元。除了为该镇精准扶贫时期的243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提供为期10年、每年37.81万元的产业分红外,还为当地提供30多个稳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汤湖村化身为“花的海洋”,一条花香四溢的富民路正铺向远方。
拆旧复垦 “拆”出空间“垦”出幸福
五月风光正好。走进车田镇,一片片泥砖土瓦的废旧老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村容整洁、环境美观的乡村美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车田镇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相关政策,唤醒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等“沉睡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富民、美村、强经济,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车田拆旧复垦工作正引领着农村向乡村振兴新发展、新跨越。截至2020年,车田镇完成了嶂石、共和、园塘、增坑4个村253.2941亩拆旧复垦的工作任务,全部已通过上级验收,并挂牌交易完成,为镇级财政、相关经济合作社及农户带来收益合计1.322亿元,极大地造福百姓,缓解了村级乡村振兴工作的经济压力,为乡村振兴和美丽村庄建设注入了强大助力。
今年,车田镇持续推进拆旧复垦工作,赤木、车田等13个行政村共计548.5801亩拆旧复垦工作已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已通过上级验收,准备进行挂牌交易。当前,该镇正在推进叶塘、郭岭、樟州、教丰、莲塘、马輋和黄埠7个村的拆旧复垦工作。
拆“沉睡”资产,唤醒了发展新价值。走在车田镇的田间地头,曾经的废旧老宅、荒山野岭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地、生机勃勃的果树或村内休憩的小公园,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拆旧复垦拆出了空间、拆出了亮点、拆出了美丽,有效盘活利用了相当一部分存量用地,并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拆旧复垦,迎接乡村新生活。”这是车田镇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增坑村石合自然村160多户、800多人,通过拆旧复垦共收益113.2616万元。结合自身实际,该自然村完成了“户户通”硬底化道路2.55公里,安装路灯80多盏,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拆出了发展空间,为新农村建设腾出建设用地。结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车田镇积极推进“四小园”建设,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旧宅基地建设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建设小公园。目前,车田镇共建设小菜园500多个、小花园230多个、小果园60多个、小公园30多个,通过小美促进大美,让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加优美。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生态家园入画来
走进郑马村,村口是新建的村文体广场,“永远跟党走”五个字在广场舞台的墙上非常醒目。站在广场放眼望去,田野一片葱绿,依山而建的民居正在进行外立面装饰,蓝天碧云下,村庄美如画。
据镇包村干部张志华介绍,村民非常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郑马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各自然村村民理事会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郑马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房屋外立面风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本着以因地制宜、乡土气息、节约成本,以统一风格、统一方案、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和村“两委”主导、群众参与、分步实施、统筹推进为原则,统筹整合财政下拨资金,村民自筹一部分,对村里的房屋进行外立面整治,改变村庄有新房没新貌的状况,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郑马村新农村建设,是车田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车田的一个亮点。今年,车田镇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车田。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业建设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车田镇将以全域全面“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探索发展高效、绿色环保、生态旅游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实施全镇统筹发展,积极发展花卉、优质大米种植等生态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和“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
着重建设五个发展区:规划东南区大同、四联等村为油茶发展区,结合现有的油茶种植基础,打造连片油茶种植示范区;规划东部地区汤湖、郑里等村为花卉种植区,规划花海梯田建设,结合本地区温泉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规划西北部地区赤木、鹤輋等村为药材种植区,鼓励群众种植药材;规划中部地区官天岭、车田等村为优质大米种植区,加大土地合理流转,实施现代化种植,扩大优质大米产量;规划圩镇为特色经济发展中心区,加快推进兴南商贸城建设,打造辐射周边的零售批发中心,整合车田花生、车田豆腐、车田腐竹等作坊式小散碎产业,进行品牌包装,打造车田特色品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酒店餐饮、民宿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十四五”期间,车田镇将立足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引领和推动车田振兴跨越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幸福车田。
■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冯汉辉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